陽春三月,春江水暖。

九橋河上行船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兩岸店鋪林立,行人如梭。一群素衣婦人趕走了河邊覓食的水鳥,談笑著各自找地方漿洗衣裳,手上不停歇,嘴上也不閒著,一時間笑聲四起,好不熱鬧。

不多時,一名三十歲上下的婦人匆匆而來,她不停的張望,似是在尋找什麼人,臉上頗有幾分焦急之色,很快,她鎖定了目標,徑直向那群洗衣婦人走來。

還不到跟前,她便向著一位身著鴨卵青色襦裙的婦人道:“弟妹,原來你在這,可叫我一頓好找!”

這位“弟妹”神色間閃過一絲瞭然,笑道:“阿嫂你進城了怎麼也不同我說一聲!”

伸手不打笑臉人,況且還有外人在,“阿嫂”言辭也不好太過,“弟妹啊,我今天去你家鋪子上結賬,怎的你那小夥計竟還剋扣了我半貫錢呢?”

“原來是為這事兒啊!”婦人停下手上的活計,甩了甩手上的水站起身來,“阿嫂你有所不知,我那當家的是個甩手掌櫃,鋪子全靠李全兒打理,人家天天幫你賣力吆喝買賣,有時還得跑腿送貨,可不得給人家些辛苦費嘛!”

“阿嫂”囁嚅了一下,正要反駁,只聽那“弟妹”又開口了。

“阿嫂,你我當家的都是親兄弟,俗話說親兄弟明算賬,就不說你的那些蓮藕啊,菱角啊,魚蝦啊啥的東西佔了我多少地方,我這小本生意的總不能還替你出跑腿費吧!”

一旁圍觀的婦人們也嘖嘖稱是。

“阿嫂”頓時急了,“弟妹,我們莊稼人種點東西不容易,再說地裡出來什麼好東西哪一回我們當家的不是先給你們送來嚐鮮,你怎麼能說這種話呢?”

一旁瞧熱鬧的閒漢起鬨道:“張家嫂子,你們公公當初給他們兩兄弟分家的時候,你們大房可是分得了一畝地兩畝田呢,還是我三叔給做的證人,這放眼望去十里八鄉的,誰家有田又有地的,這些年風調雨順,咱們謝使君又不收重稅,你的日子可比咱們要好過多了,大家說是不是啊!”

一群人又起鬨大笑。

那“弟妹”見有人幫腔,立馬接話道:“正是這話,大夥兒別看我當家的得了一間雜貨鋪,可這樣了鋪子在丹犀城是多得數都數不清,都是小本生意,我們也不好做啊!”

“阿嫂”有些猶豫,不甘心就此離開,又一時想不到什麼話反駁,圍觀的人越來越多。

離此處不遠有一艘大船正停靠在河邊,那船約莫有兩丈長,裝飾頗為富麗,船艙有兩層,二層船艙正中一扇窗戶大開,窗臺上露出個圓圓的小腦袋,瞧著竟是個五歲上下的富家小郎君。

只見他兩手撐著白嫩的包子臉,瞪著圓溜溜的大眼睛,一副典型的吃瓜群眾臉,正津津有味的望著這邊呢。

“……二郎,二郎,外頭有甚好看的。”一名面容秀麗的婦人輕聲喚他,“方才打發下船去買荷葉雞的小子回來了,馬上要開船了。”

“唔……阿兄愛吃荷葉雞……”小童心不在焉的胡亂答道。

“……午時前應該能到,二郎第一次出遠門,夫人定是日夜擔心呢!”秀麗婦人一邊收拾東西一邊絮絮叨叨,“也虧得是在咱們使君治下,民風淳樸,沒有那些個強梁盜匪,不然奴夜裡都不敢睡覺了。”

大船緩緩開動,漸行漸遠,河邊那對妯娌還在理論,“……半貫錢能買多少東西了……兩石粟……一石白米……還能買一個北邊來的流民呢……”後面的話卻是聽不清了。

小童若有所思,小腦袋歪了歪,冷不丁扭頭問道:“乳孃,你家有地麼?”

婦人愣了一下,似是沒想到小郎君居然會問起這個,不過她仍是笑道:“奴家中哪有什麼地呀,不過是前些年使君繼任郡守之時賞過奴當家的十畝地,別的再沒有了。”

想了想,又道:“奴倒是想買幾畝田地呢,可咱郡中太平,哪有人肯賣地呢!就算有人賣也早被那些南遷來的貴人們高價買了。”

小童瞭然的點點頭,沉吟一下又張口,“那……”

剛吐了一個字他便頓住了,因為潛意識裡覺得下面要問的問題不應該對一個奴婢提起。

見乳孃正疑惑的看著他,小童擺擺手,又趴回窗臺邊去了。

婦人也不多問,繼續收拾東西。

大船勻速前行,在如大網一般的河道中靈活穿行,河岸邊綠茵如蓋,不少小船聚集在樹蔭下,等待客人上船。丹犀城內水網密佈,百姓們多乘船出行,許多大戶人家還有私人的碼頭,就建在自家正門前,比坐馬車還方便呢。

不過半個時辰,大船便穩穩停靠在一座私家碼頭邊,這碼頭比別家更寬敞許多,不僅停靠著幾艘大小不一的船隻,岸邊還有供人歇腳的亭廊。見大船靠岸,亭廊前早就候著的僕從立刻迎上來,搬東西的搬東西,撐傘的撐傘,殷勤得很。

小童被乳孃抱在懷中,小心翼翼的下了船,腳踩在碼頭的地面上,她終於長舒一口氣。

乳孃抱著小主人,快步迎向前方徐步而來的中年男子,到了近前,微微福身,“大管家,奴幸不辱命,帶小郎君平安歸來。”

男子撫須微笑,“趙娘子辛苦了,小郎君可好?”後面一句卻是問她懷中的小童。

小童眼中隱隱有興奮之色,“挺好挺好。謝管家,祖父在家嗎?”

得到肯定的回答後,小童掙扎著下地,倒騰著小短腿興奮的往大門跑去,“我先去給祖父請安,乳孃你幫我把禮物都找出來!”

乳孃趙氏緊跟著追了幾步,“二郎你慢點……快,綠枝,纏枝快跟上,看著些,別叫二郎摔了!”

“哎。”兩個一直跟在身後的小丫頭,脆生生的應了,急忙跟了上去。

一行人隨後便由側門入府,只見那正門上高懸的牌匾上刻著兩個蒼勁的大字:謝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