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公元1276年,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做了蒙古大汗。同年採用大宋降將劉整之策,利用襄樊守將呂文德允許蒙古人在樊城外設榷場的失誤決策,派大軍對襄樊長期圍困,大宋朝廷數次排大軍突破均未成功。

1273年,襄樊淪陷,南宋防禦體系全面崩潰,朝廷風雨飄搖。

1276年蒙古大軍兵逼臨安,臨安城大亂,楊淑妃趁混亂帶吉王趙昰和衛王趙昺出逃福州,時年趙昰7歲趙昺4歲。太皇太后謝道清帶5歲的宋恭帝趙隰投降,都城臨安淪陷。

五月初一,右丞相陳宜中、保康軍節度使張世傑和朝臣陸秀夫等在福州府擁趙昰即帝位,改年號為“景炎”,冊立楊淑妃為楊太妃,與趙昰一起聽政,力圖恢復宋朝。十一月,在元軍緊緊追擊下,趙昰由大將張世傑護衛逃到泉州,後又被迫逃往潮州。十二月,趙昰等在廣東惠州附近海上流亡。

次年四月(公元1278年),端宗趙昰在逃亡途中因數度驚嚇顛簸病逝,時年10歲。趙昺被陸秀夫、張世傑於同月岡(岡、碙)州(今廣東江門新會會城鎮)擁立為帝,五月,改年號為“祥興”,六月,遷到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南)。與此同時,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嶺(廣東海豐)被元軍統帥張弘範的弟弟張弘正所俘,其統領的督軍府從此瓦解。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元將張弘範率水陸兩路元軍直趨崖山。崖山背山面海,地勢險要,張世傑下令焚燒島上行宮軍屋,人馬全部登船,然後依山面海,將一千多條戰船排成長蛇陣,用繩束連線在一起,船的四周築起城樓,船上塗上一層厚厚的溼泥,縛上一根根長木。將趙昺的座船安置在中間,詔示將士與艦船共存亡。

張弘範見宋軍戰船集結,行動不便,就先用小船裝滿柴草,澆上油,點火後乘風攻擊宋水軍。宋軍船上的溼泥阻止了火勢蔓延,長木又頂住了火船,使元軍的火攻歸於失敗。張弘範又阻斷了宋軍的水源,封鎖了海口。宋兵飢渴交加,處境日益困難。張弘範派人勸降,被張世傑拒絕。

祥興二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雙方進行了最後的決戰,張弘範分兵四路,發動猛攻。宋軍正在拼命抵抗時,忽聽得張弘範所在的指揮船上奏起了音樂。宋軍以為這是元軍將領在舉行宴會,戰鬥就鬆懈了一下。不料此樂聲是元軍總攻的訊號,張弘範的指揮船直撲而來,箭如暴雨。元軍在亂箭掩護下,奪走了宋軍的戰船七艘。各路元軍又一齊猛撲過來,從中午到傍晚,海戰進行得異常激烈。忽然,張世傑見到一條宋船降下了旗幟,停止了抵抗,其他戰船也降下旗幟,知道大勢已去,急忙一面將精兵集中到中軍,一面派出一隻小船和十多名士兵去接帝昺前來,準備突圍。

趙昺這時正由左丞相陸秀夫守護著,待在一艘大船上。小船來接趙昺,陸秀夫一是因為不知道這是真是假,二是因為擔心趙昺如突圍不成而被元軍截獲,堅決拒絕。他知道君臣都難以脫身了,就連忙跨上自已的座船,仗劍驅使自已的妻子投海自盡。然後換上朝服回到大船禮拜趙昺,哭著說:“陛下,國事一敗塗地,陛下理應為國殉身。德祐皇帝(恭帝)當年被擄北上,已經使國家遭受了極大的恥辱,陛下萬萬不能再重蹈覆轍了。”趙昺則給嚇得哭作一團。陸秀夫說完,將黃金國璽系在腰間,背起趙昺奮身躍入大海,以身殉國。頃刻間君臣二人就沉沒得無影無蹤。其他船上的大臣、宮眷、將士聽到這個噩耗,頓時哭聲震天,幾萬人紛紛投海殉國。

張世傑率領水軍餘部突圍而出來到海陵山腳下,不久,有人帶來了陸秀夫揹負趙昺共同殉國的噩耗。張世傑悲痛不已,此時,颶風再來,部下勸他上岸暫避。張世傑俯視著在風浪中飄搖的宋軍殘船,拒絕暫避。絕望地回答:“無濟於事了,還是與諸君共甘苦吧。”又說道:“我為趙氏,也算竭力了,一君身亡,復立一君,如今又亡,我在崖山沒有殉身,是望元軍退後,再立新君,然而,國事發展到如此地步,難道這是天意。”說完墮身入海,為國為民族盡忠殉國。 至此,歷史上的南宋宣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