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啊,子貢的想法當然是好事,我也在想,假如我走了,大家散了,我們這幫人天天在一起討論的事情到底能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四十年了!我開辦這個學堂已經四十年了,當時的想法就是憑藉自已的想法,自已給自已謀個差事而已。”

孔子說。

“真沒想到啊,夫子您辦學的時間比我的年齡還要大,哈哈,所以我更要把咱們課堂上、周遊列國過程中經歷的那些事記錄下來。這是夫子帶著我們這些學生給這個亂世留下的寶貝啊!”

子貢說。

“顏回要努力啊,你的身體不太好哦,我還指望你能挑起大梁,把上至堯舜禹、下至文王武王周公的思想一代代傳下去呢。”

孔子像是單獨跟顏回說話,又是在提醒大家。

“我贊成老師說的,回兄,你比我大一歲,學問又是咱們同學當中最高的,理應牽頭這些事,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儘管開口就好了。另外,我上月回衛國,老家的朋友送了一頭牛兩頭豬給我,我自已也沒時間養,這樣,我先派人把兩頭豬送到你家去,你啊,別不捨得吃了,反正也是別人送我的,就當送你啦,這個你不要拒絕。”

子貢不容顏回解釋的架勢,一下子給顏回安排了兩件事情。

子游和子夏本不是魯國人,千里迢迢來到魯國學習,更希望能夠把孔子平常的言行整理下來,期望將來能夠發揮更大作用。

“我贊成,而且建議大家都參與進來,從現在開始,把自已覺得有用的話記錄下來,只記錄夫子的言行就好啦,不然就太多了。做記錄這方面,以我為主好了。”

子游說。

“各位,我也希望能用一本書記錄下這麼多年的所思所言,但我要糾正大家一個觀念,我們的思想沒什麼價值,有價值的古人,幾百年幾千年前的古人,我只是轉述了一下而已。但我們的談話有必要都記下來,不光是我的,還包括在坐所有人的,是你們一直在啟發我。”

孔子說。

“能轉述也是高手,後世的多少人,連轉述都沒有興趣,總是想方設法在前人的基礎上創新,結果創新來創新去,反而進入了一個又一個誤區。”

小七爸爸說。

“什麼誤區呢,德純老師,無非是戰爭和殺戮吧,那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誰也阻擋不了,尤其人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因為人的慾望是無窮的,其實吃透人性、利用好人的貪慾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

子夏說。

“不不,子夏老師,我說的誤區是人心,亂了倫理,夫子曾經講過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來是說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結果成了國君決定臣子的生死,父親決定兒子的一言一行,夫子不是這個意思吧。”

小七爸爸期待孔子的肯定。

“當然,這不是個問題,也不需要討論。你們老問我說,我孔丘為什麼生下來就知道這麼多,因為我相信古人已經把大道摸清楚了,根本不需要什麼新的理論,其實就是跟古人學,認準目標,守死善道,夠了。”

孔子說。

“那咱們就定下來,這本書叫《孔子言行錄》好不好?德純老師,請您先不要發表意見,因為您已經提前知道答案了。”

長相酷似青年版孔子的有若在說話,

“嗯嗯!”

“我認為叫《論語錄》比較好,論有兩個意思,一是談論、討論的論,二是倫理的倫,老師說過孝悌是一切人倫的根本。語既指言語,也代表老師和各位師兄的一系列探索行動,不管是在魯國為官,還是在周遊列國期間的處處碰壁,都可以叫語。錄嘛,就是刻在竹簡上嘍。”

曾參發言。

“我看行,但我有一個要求,不要把夫子罵我的那些話寫進去吧,多丟人啊。”

子路說。

“哈哈哈,好的,子路兄的不要寫,我的隨便寫。子貢兄的多寫一些,他見的國君多,更有代表性哈!”

宰我從來都不在意別人對他的評價。

出了孔子家大門,小七終於憋不住了,問爸爸:

“不是《論語》嘛,怎麼變成《論語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