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解決饑荒的法子?

對於大明來說,現在還不是最難最糟糕的時候,接下來的五十年才是小冰河時期的巔峰。

不但是京畿重地,整個大明各地都會受到小冰河的極端影響。

去年蝗災,今年饑荒,明年洪澇,後年地震…這將會成為常態。

極端天災的連年輪番上演,會讓越來越多無地少地的底層百姓成為災民,成為流民。

吏治的崩壞,朝廷國庫對賑災的無能為力,必然就會導致流民聚集,去京師,亦或去更有希望活下去的地方。

流民的聚集,必然就會被有心人引導造反,他們也只是為了一口飯吃,一切都是為了活下去!

張獻忠,李自成之流,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趁勢起勢,將腐朽的大明王朝拉下神壇,逼得崇禎皇帝煤山上吊。

讓朱姓皇明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

太祖開局一個碗,崇禎結局一根繩。

朱由校心中明白,此時還不是動用皇帝內帑的時候,儘管目前朝廷國庫有些緊張,但這裡湊一湊那裡緊一緊,便能讓京畿這場饑荒順利渡過去。

可如何面對未來幾十年的天災,確保底層百姓有生存口糧才是關鍵。

朱由校知道一種最血腥也是最有效的辦法,那就是往東南亞方向攻城掠地,屠土著移漢民,將那些無土地的災民流民不斷轉移到擁有大片耕地的東南亞地區。

那裡養活一億人都綽綽有餘!

特別是更往南的鸚哥地,那塊還沒主的大陸,若加以開發,輕輕鬆鬆都能養活幾千萬人。

但目前大明的國力不允許,邊防兵事糜爛,朝局派系林立,黨爭愈演愈烈,漸漸有失去掌控的趨勢。

可朱由校又不忍,眼睜睜看著漢族子民在未來幾十年間,人口連年下降,絕不會再讓揚州十日,嘉興三屠之事重啟。

在朱由校的心中,每一名漢族子民都是他的財富,都是他未來開疆拓土後移漢民的根基所在。

可這一切都需要取得萬曆帝的支援才得以開展,他這位皇爺爺的命可還長著,離萬曆四十八年還有十三年之久。

“呼~!”

朱由校狠狠地吐出一口濁氣,後道:“陳公公,不知皇爺爺是否允許孫臣在這裡召見大臣商討國事?”

“自然無不可!”司禮監掌印陳炬臉無變色地回道。

這倒是讓朱由校變得遲疑起來,一時間搞不懂萬曆帝的操作。

根據明史記載,萬曆帝雖然三十多年不上朝,但卻一直牢牢把握著皇權,並沒有讓皇帝的權柄旁落,即使到晚年,也沒分權於東宮太子。

由此可見,萬曆帝對皇帝的權柄高度貪戀。

或許是看到了朱由校眼神中的遲疑,老太監陳炬欣慰地開口道:“長孫殿下,皇爺讓老奴婢問一聲,何時造船,何時滅安南移漢民啊?”

朱由校聽到這個問題,瞳孔一縮,突然反應過來,萬曆帝知道了他與孫承宗的談話!

果然,這座皇宮裡就沒有萬曆帝不知道的秘密。

不過這樣看來,萬曆帝對安南心動了。

魚兒上鉤了!

朱由校不怕萬曆帝心中貪婪,就怕萬曆帝宛如糞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還不動如山!

既然如此,朱由校便道:“勞煩陳公公稟告皇爺爺,早則明年春耕之後,晚則明年秋收之後,遠征船隊定然出發!”

“好好好!”

聽到朱由校確切的回應,陳炬心中舒暢,可突然又黯然地開口道:“長孫殿下心中宏遠灼志,老奴婢已然知了,若是再年輕十載,定會助殿下一臂之力。”

“可惜,老奴婢恐怕是等不到那一天的到來了!”

“陳公公不是睡得好,吃得香嘛,定然會長命百歲。”

“等打下了安南,吾自帶陳公公到安南稻田裡收割金稻。”

朱由校也不知道該怎麼安慰眼前這位,將一生奉獻於朱姓皇室的忠賢內臣,只好用陳炬自已說過的話反回來勸解他。

畢竟朱由校是知道這位忠賢廉潔自律的司禮監掌印太監,死於萬曆三十五年臘月,距今已不足百日。

“呵呵,那老奴婢就努力活著,等長孫殿下帶咱家周遊世界。”

“定然!”

朱由校思索片刻後,道:“勞煩陳公公安排一些人手,將李閣老,西城指揮使蔣一葵和翰林院編修孫承宗招來。讓蔣指揮使帶上他的《長安客話》,讓孫承宗從翰林院找一本《鞏縣誌》的書籍帶過來。”

“對了,如果朱首輔身體無恙,也一併招來吧!”

陳炬帶著劉時敏走出御書房,直奔內值房,緊接著掏出一封萬曆帝的中旨,提拔劉時敏為司禮監秉筆太監。

這是一個明面上的身份,實際上劉時敏還是繼續跟隨朱由校,更好地為朱由校服務,讓朱由校能早日做好準備,啟航滅安南。

這或許就是萬曆帝的另一面大度,只要能給他帶來利益,能給他帶來更大的利潤,他還是願意給你更多的權利與支援。

萬曆帝此刻壓根就不在乾清宮午憩,而是在啟祥宮飲酒作樂。

他內心中一直都沒有親自教導朱由校帝王術的想法,有這時間與精力,萬曆帝覺得還不如去皇貴妃那裡,躺在柔軟的駝峰上,飲酒作樂來得暢快。

不過,萬曆帝也很期待他的神童皇長孫能成長到什麼程度,能不能在他薨之前帶領大明走向中興,遠邁漢唐。

若真能將大明帶向輝煌,史書定會將這筆厚重的文治武功記在他萬曆帝的頭上,而不是記朱由校的功勞,畢竟皇帝寶座上坐著的可是他萬曆!

當被陳炬派出去的小太監分別在文淵閣,翰林院,西城兵馬司,朱府,宣萬曆帝口諭,,召四人到乾清宮御書房覲見後,這事一下子在大明朝廷炸開了鍋,緊接著迅速蔓延到了整個京師。

萬曆帝這些年來越來越少召見臣工,未來甚至有內閣首輔從上任的那天起,到告老還鄉的那天都沒能見過萬曆帝一面。

想見萬曆帝,難於上青天。

心思敏捷的部分大臣,已經隱隱感覺到這大明皇宮裡的天,要變了。

甚至有些大臣已經迫不及待揮筆,寫起了問候萬曆帝身體安康的奏本。

也好提前謀劃一份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