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很是快速,只是一個眨眼的瞬間罷了,就到了週末了,到了10點25分的時候,老師終於來了,因為有很多事情要忙的原因,所以,才會來晚得比之前要晚上那麼一點時間

事不宜遲,老師趕緊開始教導漩渦鳴人(蘇落明)彈鋼琴,這一次,老師決定要給漩渦鳴人(蘇落明)一首比較有難度的鋼琴曲,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曲,名字叫做《第三鋼琴協奏曲》

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表現了最堅毅的俄羅斯精神與最強大的生命力,而作曲家本人的人格力量,也在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拉赫瑪尼諾夫是用鋼鐵和黃金鑄成的,鋼鐵是他的手臂,黃金是他的心靈。”這正是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最珍貴之處。 拉赫瑪尼諾夫本人作為鋼琴獨奏者在紐約首演時,曾把自已這首協奏曲戲稱為“大象之作”,比喻其龐大與沉重。一位著名的音樂學者也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體力上的付出等於“鏟十噸煤”,其難度可見一斑。澳大利亞的音樂家傳記影片《閃亮的風采》描寫過鋼琴家因演奏“拉三”而導致精神崩潰,我們可以籍此想象出“拉三”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 拉赫瑪尼諾夫說,能把這首鋼琴協奏曲演繹好的只有霍洛維茨

教導了幾遍之後,漩渦鳴人(蘇落明)就已經是可以彈奏得非常流利且動聽了,就連老師也是忍不住滿意地點了點腦袋,眼神中滿是讚賞之意,坐在沙發上看著這一切的蘇晚棠的眼神裡帶著驕傲和肯定,就在這個時候,水門班的4名成員也是都進來了,想必都是因為聽到漩渦鳴人(蘇落明)彈奏的《第三鋼琴協奏曲》才會進來的吧,不過,蘇晚棠也是沒有拒絕,反而,還熱情地招呼著他們一併留下來欣賞

在接下來,老師也是迅速地開始教導漩渦鳴人(蘇落明)彈奏下一首的鋼琴曲了,是李斯特的鋼琴曲,名字叫做《“西班牙走私販”幻想回旋曲》

李斯特作於1836年的這部超高技巧的“西班牙走私販”主題幻想回旋曲完美得表現了李斯特青年時代的奔放氣息,由於當時正處於與塔爾貝格交鋒的時期,這部作品的技巧層出不窮,音樂性及和聲創作上的完美使它成為了李斯特的佳作,曾傳說李斯特也不敢輕易嘗試這部作品。不過由於它的難度巨大,被俄羅斯鋼琴家瓦倫蒂娜描述為自已曾演奏過的最難鋼琴曲

也是在過了教導了幾遍之後,漩渦鳴人(蘇落明)就學會了,漩渦鳴人(蘇落明)在彈鋼琴的這一塊裡,很有天賦,而且,他還對鋼琴還充滿了興趣,正所謂“興趣就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不是嗎?

在接下來,老師就來教導漩渦鳴人(蘇落明)的今天最後的一首鋼琴曲了,是巴拉基耶夫的鋼琴曲,名字叫做《伊斯拉美》

這首《伊斯拉美》作於1869年由尼古拉·魯賓斯坦首演。這是一首極難演奏的作品,是巴拉基列夫1870年到高加索地區採風的產物,這部作品的副標題為“東方幻想曲”。其正主題是高加索達開斯坦地區勒斯基人的一種舞曲,第二主題(彷彿是一箇中段)則是巴拉基耶夫在莫斯科聽一個歌劇演員演唱的一首歌曲的旋律。這首作品三段體:先是主奏,表達主題;然後是中段,奏出充滿感情的小行板;然後結尾,加快速度,回到主題,尾奏是十分狂熱性的激烈的急板。因為其極高的難度,許多鋼琴家把它當作一個挑戰

老師開始彈奏了一遍作為演示,漩渦鳴人(蘇落明)真在認真地觀看著,還一邊用手指惟妙惟肖地模仿得有模有樣的,然後,老師讓漩渦鳴人彈奏一遍給她聽,果不其然,第一遍,漩渦鳴人(蘇落明)失敗了,那就再接再厲,到了中午的12點10分的時候,老師才離開,而漩渦鳴人(蘇落明)也才練習到勉強彈完一遍的程度而已,無奈,老師就將《伊斯拉美》作為作業了,等到下週末的時候,再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