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班的集體敏感詞如下:“饅頭”“血案”“無極”“無恥”“無聊”(敏感指數依照以上順序依次排列)。

這都是拜陳凱歌的《無極》和胡戈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所賜。

按理說,《無極》是三年前上映的,現在早已過了氣,但那時我們都還是“不問世事”的小學四年級學生,壓根兒就不知其為何物。直到前一陣子陳凱歌執導的賀歲大片《梅蘭芳》受到媒體熱炒,我媽單位也跟風發了幾張《梅蘭芳》的電影票.於是我抱著看大片趕時尚不看白不看的心理,跟著我爸媽進了電影院。

這一看還真是讓我驚豔,在對戲劇大師梅蘭芳的傳奇一生感慨萬分的同時,我也不能免俗地成了陳凱歌導演的粉絲。既然是粉絲,當然不能只看過一部“偶像”執導的電影,於是我心血來潮地上網狂搜陳凱歌的電影,結果讓我搜到了《無極》,繼而也搜到了因《無極》而誕生的一部劃時代的網路小品《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而且我發現,正是由於這部網路惡搞小品,當時全國人民都和陳凱歌導演掐起架來了,招啊掐掐啊掐,從網上一路掐到報紙上,這樣的熱鬧,百年不遇啊!

我趕緊把《無極》和《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推薦給鎖鎖.雖然和小麥,結果一傳十,十傳百,竟然引發了全班觀看和討論的熱潮。同學們奔走相告,個個興奮不已。

就連我們最古董的老師,也向我們打聽在哪裡可以看到那個著名的民間藝術作品《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這樣的集體瘋癲,就導致了很多笑場,尤其是在課堂上,嚴重影響了課堂紀律和教學秩序。

比如,語文老師讀課文時,裡面有“饅頭”兩個字,大家立刻笑得不亦樂乎。

再比如,上社會課時,老師提及某地發生的一件血案,這麼嚴重的事情,我們居然也笑場,簡直可以用無公德心來譴責了。

下課的時候,我們掛在嘴邊最多的固定搭配片語便是“一個……引發的血案”。

目前,我們班已經誕生了為數不少的“襁糊”(胡戈粉絲的稱呼),襁糊們逼大家叫他們的偶像為“胡哥”。鎖鎖就是一個襁糊。

放學的時候,我和鎖鎖、雖然、小麥經過一家麵館,我靈感激發,立即編出一個胡哥風格的小品,並當場向她們演說起來。

話說鎖鎖肚子餓了,來到一家麵館,要了一碗牛肉麵。因為肚子餓,她吃得飛快。當面條還剩一

小半時,鎖鎖忽然發現自已沒帶錢!怎麼辦?她眼珠一轉,想出一個好主意來,只見她用力從頭上撥下一根長髮,環顧周圍,趁別人不注意,趕緊把長髮浸在麵條裡。然後鎖鎖放大嗓門兒,叫來了麵館的老闆,氣憤地說:“你們這兒的麵條裡怎麼會有這種髒東西?吃出人命來怎麼辦?”老闆連忙把麵碗端起來,仔細一看,嚇得臉都變紫了,忙賠禮道歉說:“對不起對不起,不收你這碗麵的錢了,實在是對不起!”鎖鎖很得意,想不到略施小計就成功了。她正要走人的時候,看到麵館老闆伸手從她剛才吃剩的麵碗裡夾出了一個黑色的蟑螂,衝著廚房大喊:“你們這些豬,怎麼把這個東西下到麵條裡去的?!”這時候,鎖鎖感到腦袋裡轟的一聲,眼前一黑,就倒地不起了……

講到這裡,我用深沉的語調說:“這,就是《一碗麵條引]發的血案》。”

“被害人”鎖鎖不但沒生氣,反倒還一臉崇拜地恭維我說:“大頭馬,我發現你的才華和我偶像的一樣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