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文武百官,高呼萬歲。坐上龍椅這一刻,並沒有多少喜悅,相反你卻有些恍惚。

群臣之首當屬朝廷的左右相,令你意外的是稱病已經久不上朝的老右相竟然來了,他與司徒公林站在朝臣的最前列。

你[微笑]“許久不見老右相,愛卿身體可大好了?”

“託陛下的洪福,老臣身子已經大好了。”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有本早奏, 無本退朝——”

石堅(右都御史)“臣有事要奏。”

右都御史石堅,因敢做敢言,人稱“石敢當”,為人剛正,是朝中一股清流。卻也是個極認死理,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主。

“國不可一日無君,後宮不可一日無後。中宮皇后乃是一國之母,立後不僅僅是陛下您的家事,更是我大楚國事。”

“臣以為貴妃代掌六宮終究不是長久之事,陛下還應早日冊立中宮皇后。國無皇后,終究不妥。”

“臣不贊同石大人所奏。”

“陛下已經昭告天下,追封已故太子妃為明德皇后。又怎麼能說國無皇后呢?”

“陛下的確已經追封了皇后,但皇后已然甍逝,現在的確就是中宮無人,後宮無主。”

“陛下既然已經下旨由貴妃娘娘代掌六宮,又怎麼能說後宮無主呢? ”

“既是‘代掌’,有個‘代’字便不是實至名歸,自古新帝繼位也沒有不立皇后,由貴妃代掌後宮的先例。”

“先例都是人開的,再者說陛下已然追封皇后。皇后娘娘屍骨未寒,你卻再此請奏陛下另立新後?你豈不是要置陛下於不義?石大人,你究竟是何居心?”

“左相您說的不錯,皇后新喪,陛下確實不宜另立繼後。但請左相大人首先搞清楚一下什麼是‘追封’,什麼是‘冊立’。”

“另外臣還要說一句,臣沒有什麼居心。誰都知道我石某人膝下無女,自然沒有女兒能有後宮之福。”

“石大人這話是什麼意思?不妨說的更明白一些。”

李文淵[接上了霍淵明的話音,語調卻是慢慢悠悠]“左相不要動怒嘛,依老朽看,石大人並沒有什麼言外之意。”

李文淵[轉向石堅]“陛下追封皇后昭告天下之時,確也說過三年不立皇后。既已昭告天下,就沒有收回成命的道理。石大人,您看呢? ”

“可後宮無主,一國無母,終究不妥。”

“陛下與髮妻感情至深,至情至性,感天動地。這乃是我皇仁義之現,又有何不妥呢?”

老狐狸的確是老狐狸,三言兩語便給了石堅一堵南牆。

“稟殿下,石大人所言不無道理。貴妃代掌後宮,實在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順。歷來可代掌後宮的都只有皇貴妃,臣以為陛下可以晉貴妃娘娘為皇貴妃,皇貴妃位同副後,如此便也可名正言順。”

“臣附議。”

隨之大半的武將接二連三地附議,開始附議晉戚貴妃為皇貴妃。倒是戚震天與戚天瑜一直靜默著,沒有開口。

霍淵明[十分不悅]“陛下剛剛冊封的貴妃之位,豈有立刻晉封皇貴妃之理?!”

“戚貴妃剛剛才被冊封為貴妃,如今不過數日,確實不宜立刻晉封皇貴妃。陛下既然已經下旨由貴妃娘娘代掌後宮,你我身為人臣,還是應當理解陛下的難處。”

李文淵[笑眯眯]“不知戚大將軍對晉戚貴妃為皇貴妃一事有何見解呢? ”

“戚貴妃雖然是臣的女兒,但雨露莫非皇恩。位份高低都是陛下的恩澤,都是民女的福氣,臣對此沒有意見。”

“啟稟陛下,老臣以為戚大將軍所言極是。幾位大人與將軍所言也都不無道理。”

“說到底規矩都是人定的,我大楚雖無貴妃代理後宮之先例,但祖宗規矩也不併沒有說貴妃就不能代理後宮了。”

“後宮之事,說到底還是陛下的家務事。自古就有言,清官難斷家務事。我們這些朝臣就不要為殿下操這份心了,依老臣的想法,此事也不用拿到朝上再議了。陛下旨意已下,太后那邊定然也是認可的。此事說到底也無關國本,更多的還是陛下的家事。至於晉封之事嘛,也可再待貴妃娘娘有喜,或國逢喜事之時再行晉封。”

“這件事就這麼著了,朕已經決定了。為表對明德皇后的追思,三年不復立皇后。晉封之事,再行定奪。”

你[沉聲]“三年之內,朕不希望再有人拿立後出來說事。”

“陛下,臣還有話說。”

“左相請講。”

“如今陛下已經繼承大統,可後宮單薄,陛下至今膝下無子。臣懇請陛下多納良妃,充盈後宮。”

“臣附議。”

“臣也附議。”

眾官員“臣也附議。”

方才還勢成水火的文武兩派,此刻卻是出奇地團結,統一戰線紛紛附議要求你充盈後宮,各種心思再明顯不過。一個個都希望自家族內的女兒能入宮,說光耀門楣是假,更多的還是指望牽上這層裙帶關係,鞏固朝中勢力。

你[不悅]“這件事朕知道了。沒別的可說的就退朝。

“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