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後,之前帶著常山南部百姓撤往真定的孫瑾,領著一支兩萬出頭的大軍來接應趙雲。

蒼巖山大營。

這裡是數日前趙雲伏擊張寶的地方,此刻這裡駐紮著一支兩萬餘人的軍隊,其中包括常山軍一萬五千人,中山軍五千人。

這些是正正經經的制式裝甲郡兵,雖然不能與邊軍、朝廷禁軍相比,但也不是男女老少齊上陣的黃巾軍可比。

當然,這裡面還有郭典麾下一千五百鉅鹿軍。

營中大帳裡,一眾將領正在商議接下來該如何應對北上覆仇的張寶。

數日前,趙雲以錢財誘使黃巾軍進入伏擊圈,再以落石的雷霆之力砸的黃巾軍屍橫遍地,潰不成軍,其後又在趙雲與方綜領兵掩殺之下,殲滅了近萬黃巾軍,再次振奮了常山軍民之心,趙雲之名也更加響亮。

這一戰雖然大快人心擊退了張寶,但大家都知道,張寶不可能就此退出常山,因為張寶還有十五六萬賊兵。

大帳上首坐著整合常山兵馬的常山相孫瑾,常山乃是孫瑾的地盤,他自然是主人家。

右首坐著鉅鹿太守郭典。

左首坐著中山軍主將張華,張華是中山相張純的胞弟,受中山相張純委任領軍南下協助孫瑾抵禦黃巾軍。

此時已是四月中旬,朝廷封了三個中郎將各領一路大軍剿賊,其中皇甫嵩、朱雋南下南陽、潁川等地,北中郎將盧植正領兵前往冀州的路上。

同時朝廷下詔通諭天下各州郡,要求各地太守組織軍隊剿滅黃巾賊,沒有賊兵的州郡,有義務向臨近州郡派兵援助,常山深受黃巾之禍,中山相張純自然不能視而不見,於是便派了五千人馬南下,援助常山相孫瑾協力抗賊。

數日前,趙雲計伏張寶,打得黃巾軍倉皇南逃,大振常山軍心;雖即將面對重整旗鼓的張寶,但大家都不像以前那麼擔憂。

“子龍,你說說下一戰怎麼打?”

孫瑾現在是越來越喜歡趙雲了。元氏城外孤身刺賊,渾身是膽;平棘城外火牛破賊,足智多謀;蒼巖山下計伏張寶,以少勝多。這一件件戰功,使得誰敢小瞧這位年僅十六歲的少年將才。

孫瑾這麼一問,大帳裡二十多位將領,齊刷刷看向跪坐在郭典下側,英氣勃勃的趙雲。

吳匡見了心裡五味雜陳,嫉妒的要命。他不禁在想,要不是兩個月前半路殺出個趙雲,投效在郭典麾下,說不定這些榮耀就是他的了。

心裡對趙雲的恨又深了幾分........

趙雲自然不知道,吳匡心裡這麼恨他;最近他還對吳匡改觀了不少,因為這傢伙沒再和他唱反調,他還怪不習慣的。

孫瑾點自已的將,趙雲拱手道:“張寶從鉅鹿西來半月有餘,國相在常山南部堅壁清野;也就是說這大半個月來,張寶除了初時在緊挨鉅鹿的高邑縣獲得補給之外,再沒有得到半點糧草,而張寶麾下黃巾軍眾多消耗龐大,必然不能長久;如今張寶無法獲得補給,那麼只有一個辦法......”

說到這裡,趙雲頓了一下,看向孫瑾。

孫瑾脫口而出道:“向鉅鹿調糧!”

鉅鹿郡乃是黃巾軍大本營,黃巾軍主帥張角坐鎮鉅鹿,在鉅鹿堆積了黃巾軍劫掠而來的鉅額錢糧。如今擺在張寶面前只有兩條路;要麼趁糧草未盡之前撤回鉅鹿。

要麼馬上派人前往鉅鹿調糧。

然而,以張寶在黃巾軍中僅次於首領張角的身份,肯定不會灰溜溜的撤走;要知道張寶在西進常山之前,可是百戰百勝,在黃巾軍中猶如戰神一般的存在,蒼巖之敗這口氣,張寶如何咽得下?

“國相慧眼如炬!”

趙雲奉承一句,拱手繼續道:“我等既知張寶必定向鉅鹿調糧,那麼我軍便派遣一支機動部隊繞到張寶大軍後方,擾其糧道,待張寶這十數萬人糧盡時,便是我等破賊之時!”

這與趙雲之前在元氏向郭典提出來的建議一樣,就是抓住張寶人多,糧草消耗巨大為突破口。

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而張寶卻一股腦的殺進常山,以為還能像以往在鉅鹿一樣,摧枯拉朽就食於野,現如今常山南部堅壁清野,張寶無法獲取補給,已經落入進退兩難之際。

其實對於張寶來說,現在最明智的抉擇是趕緊撤回鉅鹿,但張寶卻抹不下地公將軍的面子,那麼必定前往鉅鹿調糧,而這就是擊敗張寶的突破口。

剛才趙雲說的機動部隊,什麼機動性最強?

當然莫過於騎兵!

但是,騎兵對於冷兵器時代來說,就是寶貝疙瘩、是大殺器,金貴的緊。

須知,養一個精銳騎兵,相當於養十多個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正規步兵。

趙雲說完,大帳內所有人齊齊看向孫瑾,因為這裡只有孫瑾麾下有五百騎兵。

孫瑾目光掃過眾人,心疼的要命,那五百騎兵是他的命根子,這些年可是花了大價錢養起來的,光花費就佔了常山國三分之一的軍費支出。

心疼歸心疼,但養兵不就是為了使用嗎?況且還是用在自已治下,孫瑾深知寄望盧植來常山平賊完全不現實,因為冀州南部賊禍更甚,而且那些郡國比常山富庶且重要的多,朝廷大軍必然是先解決冀州南部才會北上。

所以,解決張寶就要靠他自已,此時他心裡非常贊同趙雲的計劃,此計完全有可能在常山滅了張寶,張寶乃是黃巾軍二號人物,若殺此賊首,必是潑天大功,名流青史。

想到這些,孫瑾就沒有那麼肉疼了,五百騎兵博一場名留青史的功績,值了!

打定主意,孫瑾一副忠君愛國,正氣凜然的樣子道:“蛾賊猖獗,蒼生蒙難,吾身系除賊安民之責,寐而不忘!張寶惡賊,吾誓殺之!”

孫瑾這麼說,意思就是答應了。

趙雲暗自納悶道:這些封疆大吏都喜歡時不時表達自已一腔憂國憂民之心嗎?

郭典如此,如今孫瑾也是這樣!

帳內吳匡眼中精光閃現,這可是一個賺取功勳的好機會,況且還是率領最精貴的騎兵,就算遇到危險打不過,還可以跑。

吳匡當先起身至大帳中央,對著孫瑾單膝跪地請命道:“末將吳匡請令!”

“末將虞涉請令!”

“末將方綜請令!”

“末將姜宜.......”

大帳裡響起一片請令聲,除了郭典、張華、趙雲,其他的將領都單膝跪在大帳中央抱拳請令。

郭典是朝廷任命的鉅鹿太守,與孫瑾職位相當,他自然不可能向孫瑾請令。

而張華是中山軍主將,他也不可能跑去領那五百騎兵,不管自已的五千中山軍。

但孫瑾好似沒看到眾將請令一般,他的目光停在了趙雲身上,他想不明白提出計策的趙雲,為何不請令?趙雲自已提出來的計劃,不應該更有心得,更有把握嗎?

況且,孫瑾心中的最佳人選就是趙雲。在他眼裡趙雲有勇有謀,且連戰連勝;常山這五百騎兵可是他的心血,若是所託非人,事情辦不好,還把他的心血給折了,他找誰哭去?

所以,任憑帳中一眾將領請令,孫瑾依舊不為所動。孫瑾微笑著對趙雲道:“子龍難道不想再立新功?”

孫瑾這麼一說,帳中請令的一眾將領心頭涼了半截;聽孫國相的意思,人家看上的是趙子龍,眾將心裡難免不忿。

而吳匡的肺更是要氣炸了,心中怒吼道:孫瑾老兒,我堂堂大將軍愛將,爾卻視而不見,真是有眼無珠,氣煞吾也!

這一刻,吳匡把孫瑾也恨上了.....

果真是更年期的男人,渾身帶刺兒。

另一邊,趙雲不急火燎繞的請令,是因為他有更深層的考慮。

對他來說帶領來去如風的騎兵,截斷黃巾賊糧道,確實令人心動;但擾糧之功與張寶的人頭相比,可就微不足道了。

趙雲堅信以黃巾賊的戰力,根本無法應對官軍騎兵騷擾,如此張寶大軍得不到糧草補給必成定局;沒有糧草,張寶大軍崩潰只是遲早之事,那時就是剿滅張寶之時。

所以,他看中的是張寶的首級,這才是潑天之功,是平滅黃巾之後,論功行賞獲取地盤的籌碼,不然以他貧寒、低微的出身,是很難真真正正獨立的。

然而,讓趙雲沒有想到的是,孫瑾居然想讓他去,這就讓他犯難了。

身旁的郭典對趙雲輕聲道:“子龍在猶豫什麼?”

郭典認為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孫瑾願把最精貴的騎兵交予你統領,你還好似不情願。平時多精明的一個人,為何在這時犯迷糊了呢?

“末將願往!”

趙雲知道他不能拒絕,因為這是孫瑾以及郭典的意思。他可以拒絕孫瑾,但他不能不顧及郭典的想法,看來郭典是看上了孫瑾這五百騎兵。

畢竟,他這個鉅鹿太守,一直客居常山仰人鼻息,哪裡會自在?

趙雲恍然間明白了一個道理: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已的切身利益考慮,嘴上的大公無私,不過是為了謀取更大利益的藉口罷了。

...............

第二天,趙雲再次領兵而出.....

他麾下的幾百兵卒留在了大營裡,因為都是步兵並不適合奔襲作戰,他只帶上了周倉、裴元紹二人以及孫瑾的五百騎兵。

五百常山騎的軍侯叫孫庭,是國相孫瑾從子,二十五六歲,沒有武將的雄壯,反而有些儒生氣息,還有些驕橫。

五百騎兵雖然不多,但其奔如雷霆的聲勢,卻給人極度震撼的視覺感受。

五百騎兵在原野上呼嘯而過,揚起漫天塵土,直至消失在東南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