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的遠方,會有什麼?

無邊無際的山川,光禿禿的,層層疊疊,一眼望不盡的荒涼。

當我坐在飛機上,往下張望,看見下面,是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時,我不禁落淚。

沒有人會認為,在這片褶皺的大地上,能夠適合人類生存。

……

一條隱藏在山腳下的公路,蜿蜒盤旋的,伸進大山裡面。沿著公路,在大山之間千迴百轉,你就會發現藏著一個叫安山的地方,在行政區域的劃分上來來說,應該被稱之為“社群”。

我的童年就是屬於這個地方。

在我讀小學的課本里,書中的內容,描述都是這裡之外的事物,像北海公園的遊船,湖中的大榕樹,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江南,嶺南玲瓏剔透的荔枝……

所以,我們從小就得練就一身想象的本領。總得具備了豐富的想象力,才能去理解和消化那些,根本無法見識過的東西。

這裡的事物太少了,有的只是石頭和黃土堆積起來的大山,也太平凡,以至於沒人會把這裡當成是旅遊景區。

但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有一個自認為可以拿的出手的景點。

當然了,也是一個山頭,遠遠望去,那個山頭看著就像是一個人躺平了,五官形象而分明。大人們說,那是一尊菩薩在休息。

深入到安山的地底下,有著上天賜予的寶物,叫煤炭。這種黑黢黢的大疙瘩,指引人們聚集到這裡,在山腳下平整土地,蓋起房屋,安家立業。

安山最繁榮的時候,應該也有三千多人口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間,是工作日的中午。

架設在山頂上的廣播站,總是會按時響起“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的歌聲,此時,放學的學生們,成群結隊的從校門裡跑出來,迎接著屬於他們的勝利。

學生們從一條主幹道上,再分支走回到各家各戶去,打打鬧鬧,熙熙攘攘的,很是壯觀。

學校裡還有一座小山,我們下課後很喜歡去山上打鬧。後來為了學生安全,學校決定移除這座小山。速度很快,幾天時間只聽得爆破的聲音,當我再回到學校時,這顆“腫瘤”已經被割掉,教室的窗戶上多了幾個小洞,這是爆破產生的碎石所擊穿的。

對於現在的小學來說,能在操場上擁有一座小山,也算是一種十分奢侈的佈局。

在每年的六一,我們都會在社群劇院裡表演節目,因為學生人數很少,一個年級只有兩個班級,每個班三十來號人,所以一個年級便合併一起出個節目。

在最後演出結束的時候,會由當天服裝最好看的那支隊伍登上舞臺,面對著臺下射過來的燈光,拍著手,搖著頭,唱著《歌聲與微笑》,目送觀眾離場。

很幸運,我幾乎年年都會站在舞臺上唱起這首歌。

對了,在六一晚會當天,我們還會有一場遊行。

軍樂隊走在最前面,吹號打鼓,後面的班級則排著整齊的隊伍,踏著整齊的步伐,一個班級接一個班級的,大聲喊著“歡迎歡迎,熱烈歡迎,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之類的口號。

走在隊伍裡,招搖過市的讓我感覺很不自然,像是出了洋相,我就只能刻意地讓自已淹沒在隊伍之中,眼神直勾勾盯著前方,生怕被別人注意到。

煤礦單位裡,也會舉辦一些活動,比如合唱比賽、籃球比賽、廣播體操比賽等。無論是什麼活動,無論是什麼時候,活動現場總是人山人海,幾乎整個安山的人都來了。

取名安山,寓意著保佑平安!

煤礦工作的高危性,以至於我的童年,常常在期盼著,父親能夠準時準點的到家。在深夜裡,聽到父親的腳步聲,還有一串鑰匙的開門聲,我就能瞬間很踏實的睡去。

不過,這裡的童年應該也是一種幸福吧!那一年的非典爆發,生活在這裡的人有恃無恐。

過去,沒有電話網路,在這個封閉的環境裡,唯一能夠接觸到的外界資訊,就是天空中飛過的飛機。當我聽見那獨特的嗡嗡的聲音,就會馬上抬起頭張望,看著和瓜子般大小的飛機,緩緩從天上飛過。

但我卻也從來沒有想過,未來可以坐著飛機去往外面的世界。

那個時候的獲得感,太容易滿足了!總以為那條馬路通向的市集,便是城市;以為出門爬到山上,便是進了遊樂園;以為偷個西瓜、杏子,就是最好吃的零食;也以為在身邊的玩伴,就是能待一輩子的好朋友。

在這一小片被遺忘的土地上,有個叫年林的小男孩,喜歡從山頂上,飛奔而下,幻想著他自已正在乘風飛翔,也跨過了萬水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