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這起刺殺行動5年前,著名物理學家蒂芬·藿金就曾聯合過超一千名科學家,共同簽署了一封公開信。

他們強烈呼籲全球禁止開發用於軍事目的的人工智慧技術。

他們在信中表達了對人工智慧軍事化可能導致的災難性後果的擔憂,認為這可能引發新一輪的軍備競賽,甚至改變戰爭的本質。

然而,大華似乎並未對此表示出明確的態度。

在同一時期,他們秘密研發的“福音”人工智慧武器系統,已經在多次針對可能的競爭對手的行動中得到應用。

這一系統利用先進的演算法和資料分析,提高了打擊的精確度和效率,減少了無辜平民的傷亡,但同時也引發了關於人工智慧在軍事領域應用的倫理爭議。

諷刺的是,沒有任何一方勢力主動停止對AI武器的開發。

相反,研發速度慢的才會被率先進攻。

在西方聯合組織內部,對於人工智慧的軍事應用存在著不同的聲音。

一些高階將領和情報官員認為,AI的使用是提高作戰效率和保護士兵安全的必然選擇。

他們認為,在現代戰爭中,資訊和速度是取勝的關鍵,而AI能夠提供超越人類極限的決策支援。

然而,也有一些官員和科學家對此表示擔憂。

他們認為,當AI取代人類,獲得了決定生死的權力,這可能意味著開啟了一個新的潘多拉之盒。

他們擔心,AI的高效和精確,結合武器系統的冰冷和無情,可能會使戰爭變得更加殘酷和無差別。

在西方聯合組織的第一大國,一些媒體和公眾人物開始公開討論這一問題。

一位頗具聲望的資深記者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當演算法的高效、精確與武器結合起來,它的冰冷和毫無情感體現得淋漓盡致,宛如一臺大規模暗殺機器。”

“上一個如此重視屠殺效率的,還是納粹毒氣室。”

“歷史不該被遺忘!”

“不要因為一些蠅頭小利而忽視火苗!”

這篇長達1萬字的文章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爭議。

一些人贊同他的觀點。

認為西方聯合組織的行為是對人類文明的背叛,諷刺的是,曾經的受害者如今已然成為了加害者。他們呼籲政府加強對人工智慧軍事應用的監管,防止技術被濫用。

但也有一些人對此持有不同看法。

他們認為,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西方聯合組織面臨著嚴峻的安全威脅,使用AI技術是為了保護國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AI技術本身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如何使用和管理這項技術。

在西方聯合組織的第一大國的議會中,一些議員開始提出相關的立法建議,要求對人工智慧軍事應用進行更嚴格的監管。

他們認為,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和倫理框架,確保AI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不會違反國際法和人權——

畢竟,今天的子彈打在大華的身上,不代表明天的槍口會對準何方!

當然,這話不能直說,因此要借”人權“的名義。

硝煙依然在,靈智從今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