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料峭的寒風逐漸被溫暖的春意所取代,李家村的田野上也開始泛起一抹淡淡的綠色。村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感受著春天的氣息,臉上洋溢著希望的笑容。

李煥家的院子裡,李宏忠正與幾位村民圍坐在火爐旁,一邊喝著熱茶,一邊談論著今年春耕的事宜。

“今年我們村裡可是富裕了不少,家家戶戶都有了閒錢,我看咱們可以湊錢去買頭牛回來,這樣春耕就輕鬆多了。”一位村民提議道,臉上帶著幾分興奮。

其他村民紛紛點頭表示贊同。他們去年都從李煥的工廠裡賺了不少錢,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為溫飽發愁了。

李宏忠也點頭說道:“這個主意不錯,我們可以買頭壯實的耕牛,這樣不僅能節省人力,還能提高耕作效率。”

李煥坐在一旁,靜靜地聽著他們的談話,心中卻在思考著另一個問題。

“爹,咱們家去年收穫的水稻,都還沒怎麼吃吧?”李煥問道。

李宏忠點了點頭,笑著說:“是啊,自從你辦了工廠,咱們家就不缺糧食了,那些水稻都留著做種子了。”

李煥心中一動,他知道,現在正是播種的季節,而他手中卻積攢了大量的稻種。他想起前幾年發生的“丁戊奇荒”,那場可怕的災荒席捲了大半個中國,上億人受災,死亡一千多萬人,無數家庭因此支離破碎。

“如果能夠將這些稻種分發給那些需要的人,或許就能幫助他們度過難關。”李煥心中暗自想著。

他深知,在這個時代,糧食就是生命。李煥一直沒兌換雜交水稻的種子,是因為自已守不住這東西。這些人可以不在意你的各種西洋技藝,但人人都會在意你家稻田的產量。而雜交水稻的種子一拿出來,整個農業社會的中國都會沸騰。

李煥將自已的想法告訴了父親,李宏忠聽後,也深受觸動。

“煥兒,你的想法很好,咱們應該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李宏忠贊同地說,“只是,這稻種該給誰呢?我們又該怎麼把它們送到那些需要的人手裡呢?”

李煥沉思片刻,他知道,要想把這件事做好,並不容易,他需要找到合適的物件。

他的腦海中浮現出了一個人物——譚嗣同的父親,湖北巡撫譚繼洵。 譚繼洵雖然是一個守舊派,但他卻是一位愛民如子的好官,他整頓吏治,減免厘稅,禁種罌粟,嚴禁鴉|片,倡種桑養蠶和種牛痘,在民生方面頗有建樹。李煥相信,如果將這些稻種交給譚繼洵,他一定會物盡其用,幫助那些受災的百姓。

更重要的是,他在武昌與張總督不和。湖廣總督張之洞每約其聯銜陳奏新政,皆謝不敏,與張之洞論事每多相左。

而李煥所在的四川總督劉秉章(改個字防一下)也是個守舊派,升遷多是武功,淮西名將,北洋李鴻章麾下的人。不喜洋教,不願重慶開埠,但他又對洋人毫無辦法,只得一步步退讓。各地官商紛紛申請開礦,他也皆不允許,縱容各地教案衝突,在四川不管本地人還是洋人皆不喜他,還不如想辦法把譚繼洵弄上來當四川總督。

李煥首先想到的是從譚嗣同那裡獲取更多關於譚繼洵的資訊。他相信,作為兒子,譚嗣同一定對父親的性格、能力以及政治立場有著更深入的瞭解。

“復生兄,關於你父親,我還想了解更多。”李煥開門見山地說,“他的能力、人脈,以及他在朝中的關係,這些都對我的計劃至關重要。”

譚嗣同略微沉思片刻,他知道李煥的計劃非同小可,事關重大,因此也不再隱瞞。“家父為人正直,勤政愛民,在湖北任上頗有政績,深受百姓愛戴。”他緩緩說道,“只是,他性格耿直,不善逢迎,在朝中人脈有限,多是些清流官員。”

李煥點了點頭,這些資訊與他了解到的情況基本一致。他繼續問道:“那他對於洋務運動的態度如何?對於改革變法,他又持何種立場?”

譚嗣同的臉上閃過一絲無奈,“家父是典型的守舊派,他認為祖宗之法不可變,對洋務運動和改革變法都持反對態度。”

李煥心中暗自嘆息,他知道,譚繼洵的政治立場將會成為他計劃的最大阻礙。要想說服一個守舊派官員接受他的計劃,並且支援他的改革理念,這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但是,”譚嗣同話鋒一轉,“家父雖然反對洋務,但他並非頑固不化之人。他明白國家積弱,百姓困苦,也渴望改變現狀。只是,他更加相信傳統的治國之道,認為改革應該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李煥眼中閃過一絲希望,他抓住譚嗣同話語中的關鍵資訊,問道:“也就是說,如果能夠證明改革能夠真正造福百姓,能夠讓國家富強,他或許會改變他的立場?”

譚嗣同點了點頭,“這的確有可能。家父是一個務實之人,他更加註重實際效果,而非空談理論。”

李煥心中已經有了計較,如果譚繼洵能夠上位,即便他不支援自已的想法,那他對自已和譚嗣同所作所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於放縱。

除了譚繼洵,李煥還需要了解劉秉章的情況。他深知,要想讓譚繼洵接任四川總督,就必須先讓劉秉章下臺。而劉秉章與各方之間的矛盾,就是他計劃的關鍵。

根據自已兌換的清史記載,劉秉章下臺有兩方面勢力下場,一是:他雖然是北洋派系,但卻是守舊派,因阻礙當地官員、縉紳開礦,被彈劾。二是:他因早年在軍中任事,升遷多靠軍功,對洋人頗為不喜,縱容教案發生,其舉止一直為列強及教會所不滿。而在1893年十月被史吳光奎、鍾德祥奏參四川吏蠹蝕汙,請飭查辦。清廷令湖北巡撫譚繼洵查辦。

他在四川的執政說不上對錯,但確實擋了不少人的路,包括李煥。

李煥將一封厚厚的書信遞給譚嗣同,語氣鄭重:“復生兄,此事關係重大,只能由你親自跑一趟了。”

信封上寫著“家父譚繼洵大人親啟”,字跡工整有力,透露出李煥對此事的重視。信中,李煥詳細地描述了“丁戊奇荒”的慘狀,以及他想要將手中積攢的稻種送到湖北,幫助百姓度過難關的想法。

“我知道,譚大人是一位愛民如子的好官,他一定會將這些稻種妥善利用,幫助那些受災的百姓。”李煥說道,眼中充滿了期待。

他還特意在信中提到了四川總督劉秉章和主事鄭寶琛之間的矛盾,並暗示,如果譚繼洵能夠抓住機會,或許能夠更上一層樓。

“四川總督劉秉章大人一向反對開礦,而鄭寶琛卻執意要開採雅州府所屬的大穴頭山,寧遠府所屬的麻哈母雞溝等處五金,甚至不惜買通給事中吳光奎上奏清廷,彈劾劉秉章阻礙地方發展。”李煥娓娓道來,“此事必然會引起朝廷的震動,而譚大人或許可以藉此機會,為國家、為百姓做出更大的貢獻。”

譚嗣同接過書信,仔細地閱讀了一遍,他深知李煥的計劃非同小可,事關重大,心中不禁有些猶豫。

“明燁兄,家父性格耿直,不善權謀,只怕難以……” 譚嗣同欲言又止,他擔心父親會被捲入這場政治鬥爭的旋渦。聽到這兒,李煥內心吐槽,不善權謀的人能坐到巡撫?

李煥明白譚嗣同的顧慮,他拍了拍譚嗣同的肩膀,安慰道:“復生兄,你放心,我不會讓譚大人冒險的。我只是希望他能明白我的心意,將這些稻種進行規模化種植,把我寫的提升產量的方法都用上。如果能全國推廣,這可是大功德啊!”

李煥頓了頓,繼續說道:“而且,這件事對譚大人來說,也未必不是一個機會。四川總督的位置,豈是尋常人能夠覬覦的?如果譚大人能夠抓住這次機會,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那他的仕途必然一片光明。”

譚嗣同聽完李煥的分析,心中也燃起了一絲希望。他深知,父親雖然性格耿直,但並非不識時務之人。如果能夠讓他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或許他會改變他的立場。

“好吧,明燁兄,我這就動身前往湖北,將稻種和封信親手交給家父。”譚嗣同最終答應了李煥的請求。

李煥目送譚嗣同離去,心中充滿了期待。他知道,他的計劃已經開始啟動,而接下來,就看譚繼洵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