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過李家村,帶著暖意和希望。機床加工廠的轟鳴聲日夜不息,工匠們在李煥的帶領下,正朝著打造完整紡織產業鏈的目標努力奮進。

這天,譚嗣同風塵僕僕地從湖北趕了回來,臉上帶著幾分喜色。李煥見他回來,連忙迎上前去,關切地問道:“復生兄,一路辛苦了,事情辦得如何?”

譚嗣同笑著點了點頭,“幸不辱命,家父已經答應接收你送去的稻種。”

李煥聞言,心中大喜,他原本還擔心譚繼洵會拒絕他的好意,畢竟他的政治立場保守,對於這種“新奇”的事物可能會心存疑慮。

“太好了!”李煥激動地說道,“這批稻種能夠幫助湖北的百姓度過春荒,我也就安心了。”

他頓了頓,又問道:“那關於四川總督的事情,譚大人怎麼說?”

譚嗣同的臉上閃過一絲無奈,他緩緩說道:“家父對此事並無太多想法,他只說,為官者當以百姓為重,至於升遷之事,皆由朝廷安排,他不會刻意去爭取。”

李煥心中明白,譚繼洵的性格耿直,不善權謀,他只希望能夠做好自已的本分,為百姓謀福祉,對於權力並沒有太多的慾望。

“我明白了,復生兄。”李煥點了點頭,他並沒有感到失望,他知道,譚繼洵的選擇是出於他的本心,他也尊重他的選擇。

譚嗣同書信邀請的人也終於到來。

譚嗣同在信中寫道,“諸位仁兄,吾近日在四川偶遇一位奇人,此人胸懷大志,學識淵博,且心懷天下,欲以一已之力,改變國家積弱之現狀。其所作所為,令人歎服,吾深感敬佩。現特邀諸位前來,共襄盛舉,為國家之未來,貢獻綿薄之力。” 字裡行間流露著對李煥的欣賞和對未來的期待。

這些收到信的人,都是來自各地的進步青年,他們或出身官宦之家,或來自書香門第,或曾在國外留學,但都透過努力,對西方的先進思想和技術有著深刻的瞭解。他們都渴望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現狀,但苦於沒有機會,沒有平臺。

譚嗣同的邀請,就像是一顆火種,點燃了他們心中的希望之火。他們紛紛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李家村的路途。

三月初,第一位客人來到了李家村。他叫王啟明,來自湖南,是一位年輕的學者,曾在日本留學,但因家庭變故,提前歸國。

王啟明被李家村的一切深深地震撼了。他從未想過,在一個偏僻的川西山村,竟然能夠看到如此先進的工業設施和如此嚴明的軍隊。他更沒有想到,李煥竟然是一位如此年輕,卻又如此有遠見卓識的領導者。

“明燁兄,你所做的一切,令我歎服!”王啟明激動地說道,“我從未想過,在中國,竟然還有人能夠做到這些!”

李煥笑了笑,謙虛地說:“啟明兄過譽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改變這個國家,為了讓更多的人過上幸福的生活。”

隨後,譚嗣同的其他幾位好友也陸續抵達李家村。

趙文博,來自浙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自幼學習儒學經典,長大後深感國家積弱,便深入學習西學。

孫明遠,來自廣東,家裡世代經商,自幼便受多種文化衝擊,長大後立志報國。

周子昂,來自江蘇,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教育家,他被李煥的教育理念深深吸引,決定留下來,幫助李煥建立一所更加完善的學堂。

李家村,因為這些進步青年的到來,變得更加熱鬧,也更加充滿了希望。

李煥經常與他們聚在一起,探討國家大事,分享彼此的見解和經驗。他們談論著西方的先進思想和技術,談論著中國的未來和命運,談論著如何才能改變這個國家積貧積弱的現狀。

“我們不能再墨守成規了,”王啟明激動地說,“我們必須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改革我們的制度,才能讓中國重新崛起!”

“說得對!”趙文博附和道,“我們要用我們的筆,喚醒更多人的覺醒,我們要讓更多的人意識到,變革已經勢在必行!”

孫明遠則從商人的角度,提出了他的看法:“變革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做支撐,我們要發展工業,積累財富,才能為變革提供物質基礎。”

周子昂則更加關注教育:“我們要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

李煥靜靜地聽著他們的談話,心中充滿了欣慰。他知道,這些進步青年,就是中國未來的希望,他們的思想和行動,將會點燃這個時代的變革之火。

隨著王啟明、趙文博、孫明遠、周子昂等人的到來,李家村的學堂也迎來了更多的老師。他們帶來了不同的知識和見解,豐富了學堂的課程,也開拓了學生們的視野。

但李煥深知,要想實現他的目標,僅僅依靠這些來自外地的進步青年是不夠的,他還需要更多的人才,尤其是那些來自基層,

他決定讓父親去招攬一些聰明伶俐的流民,並將他們送到機床加工廠和學堂進行培訓。

“爹,現在各地動盪不安,很多百姓流離失所,我們應該幫助他們。”李煥對李宏忠說道,“你去府城和周邊鄉鎮走一走,看看有沒有那些聰明伶俐的年輕人,將他們帶回李家村,我們給他們提供工作和學習的機會。”

李宏忠明白兒子的意思,他點了點頭,說道:“煥兒,你放心,我會盡力去做的。”

李宏忠帶著幾名士兵,出發前往府城。他們張貼告示,走街串巷,四處打聽,尋找那些符合條件的年輕人。

幾天後,李宏忠帶著三十幾個年輕人回到了李家村。這些年輕人大多來自貧苦家庭,他們因為戰亂或災荒而失去了家園,流落街頭,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眼神中卻充滿了對未知的恐懼。

李煥上前安撫,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併為他們安排了食宿。

“你們都是李家村的一份子了,”李煥對他們說道,“我希望你們能夠在這裡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儘自已所能做出貢獻。”

他們先經過兩個月的掃盲,然後再半天在學堂上課,半天到工廠學習。一直到他們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