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甲隊員們從上游探尋歸來,他們也確實帶來了鐵礦和煤礦的訊息。這個年代開礦的人還是太少了,很多人都知道這些也能賺錢。

“李舉人,我們沿著江邊沒走多遠。”保甲隊的隊長沉聲說道,“倒是找到了一些礦物。”說著他遞上收集上來的礦石,讓李煥分辨。每份礦石都由專人記錄著開採地。

李煥觀察著每份礦石,確實有幾塊煤礦跟鐵礦,還有石灰石礦,其他的都是些普通石材或者是李煥認不出來的東西。都放到一邊去了。

他詳細問了煤礦、鐵礦、石灰礦的產地,特徵。這些都是表層礦產。在重慶這種溫泉地熱多的地方,礦產倒是不稀缺。

李煥各選了一座礦場。都儘量選得離江邊更近,方便運輸的。只能讓父親帶人再跑一趟了:“爹,由他們帶著您去這幾個地方招人開礦,先用船運回來幾批先用著吧。”

父親李宏忠也只得點點頭應下來,這種活也就他來做了。

……

父親帶人離開後,張大牛繼續說道,“此外,我們還聽到了一些訊息,說在潼川府附近有人開始造反了。聽聞他們往重慶府流竄。”

這個訊息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感到震驚。造反,這個詞在這個時代是如此的沉重和敏感。

“那裡的農民生活困苦,吃不飽穿不暖。”保甲隊員中的一位補充道,“他們被官府和地主剝削得無法生存,只能選擇這條路。”

李煥深吸一口氣,他深知這個時代的農民所面臨的苦難。他們辛勤勞作,卻往往連最基本的溫飽都難以保障。官府的賦稅、地主的盤剝,如同兩座大山,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李煥嘆息道。“我們更要幫助身為農民的其他人,不要再被一家的思想所左右!”

眾人默然,這個時代的侷限和困苦如同一道無形的枷鎖,束縛著每一個人。即使是像李家村這樣相對富裕的地方,也難以完全擺脫這種束縛。

而那些被迫造反的農民,更是這個時代的犧牲品。他們的苦難和無奈,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整個社會的縮影。

李煥的話讓在場的每個人都陷入了沉思。他們明白,無論身處何地,都不能忘記這個時代的困苦和侷限,也不能忘記那些仍在苦難中掙扎的人們。

“所有人都去休息吧,休息一日。後天就要開始訓練了,那些造反的流民可不會管你是不是農民。”打斷眾人的悲傷春秋,讓他們都回去休息。

保甲隊員普遍十六至二十五歲。都十分年輕,接下來的任務都是體能訓練跟知識學習。

……

隨著招募來的工人們的加入,李家村變得熱鬧起來,建設工作也隨之迅速而有序地展開。

在李煥的指示下,人們開始著手平整選定的土地。這塊土地的面積相當大,幾乎有一個足球場那般寬廣。男人們揮舞著鋤頭、鐵鍬,女人們則負責搬運土石,閒下來的孩子們也在旁邊幫忙撿拾小石塊。儘管工作繁重,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

為了滿足工人們的住宿需求,李煥決定建造二十間木屋。他親自挑選了附近的粗壯樹木,並請來了有經驗的木匠進行砍伐和加工。木匠們手藝精湛,他們鋸木、刨平、搭建,不久,一間間結實的木屋便拔地而起。縫隙又用黃土填縫,冬暖夏涼。

同時,為了保障生產的順利進行,一座寬敞的廠房也被建立起來。李煥特意從外地購買了優質的瓦片,以確保廠房的屋頂能夠抵禦風雨的侵襲。廠房內部被分隔成不同的區域,以適應未來不同的生產需求。

在廠房的不同區域,反射爐和立窯都已建成。反射爐的爐體用耐火磚砌成,爐膛內設計了合理的燃燒室和熱風道,以確保鍊鐵過程中的高效和節能。而兩座立窯更是李家村未來製造水泥的核心裝置,它們被建造得堅固而高大,足以容納大量的石灰石和煤炭。

李煥並未直接參與立窯的建設工作,他只是將精心設計的圖紙拿出來,詳細地為工匠們講解了一番立窯的構造和要點。

他向工人們解釋,這個立窯的構建其實並不複雜,只要按照圖紙操作即可。他特別強調了幾個關鍵部分:首先是窯身,需要用耐火磚砌成以承受高溫;風箱則用於提供必要的氧氣以支援燃燒;煙囪則負責排放廢氣和煙塵,保持作坊的空氣流通。

此外,他還特別指出了爐篾子、卸料門和加料門的設計要點。加料門應裝有鐵門,以便在加料時開啟,不用時則保持關閉狀態,以確保窯內溫度和氣氛的穩定。而窯身的直徑應控制在公尺,有效高度為6公尺,並在外部加上幾道鐵箍以增強結構穩定性。

在詳細講解了這些關鍵部分之後,李煥放心地離開了現場,讓工人們根據圖紙進行施工。他相信他們能製造出來,也能看出哪些人比較聰明能幹。

這種高窯日產20噸往上,如果用電力鼓風機產量還能更高。現在難點反而在礦石上,開採,陸運,水運,再是這裡的上坡。李煥只能招人,買牲畜。等以後條件好了,就建造直達江邊的升降系統。哪怕是人力畜力的也比現在繞遠爬坡好用。

建在江邊每年都要被水淹,建在山上就得考慮上山的問題了。所幸山城有自已的毅力上山。就是這路下雨就得停,得趕緊把水泥給製造出來。

所幸李家村的教育還算不錯,識字的有不少。少年班的學習還在進行,但那些本就識字的學生多了一項工作,那就是謄抄李煥的‘簡化字拼寫’。每人一邊學一邊抄。這些書抄完就拿來給工人們上課。

鍊鐵的反射爐和立窯都製作好了,工地也漸漸停工。短工收穫了十幾天的工資也都一一回家了。

李煥帶著三個鐵匠跟眾人一起試著鍊鋼。所幸冊子上都有流程工藝,按著不同的配料方法、工藝流程第二天就煉出了第一爐鋼。就是沒有儀器測它的含碳量。李煥看了看商店也只能兌換幾瓶硫酸滴定劑進行測算。儀器太貴了!不值得。

等有了經驗後,觀察爐內情況就能憑經驗分析出是低碳鋼還是中碳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