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跟隨總督大人一行人進了屋,也不知道他們談論了些什麼。

經過漫長的商議,李煥與眾人終於敲定了承包的款項,一期三十萬兩,分兩期,總共六十萬兩。張總督等人使勁還價,但也不通商賈之事,被李煥一句江南製造局花費上千萬兩給打發了。他們也是看到李煥同意分期付款才答應的。

清廷答應過張之洞每年撥款二百萬兩以資建設。這些錢如果用舊有官員,還建設不下來。索性承包給李煥,李煥受的壓力就大了。

李煥不擔心,一期三十萬兩也是張總督能拿出的所有錢了,其他錢都用來向洋人購買裝置了。按照歷史,往後幾年的錢他也別想了,清廷不會給他的。不過總督大人總是有面子的,能借。即使自已後續拿不到錢也無妨了。三十萬兩是不夠的,錢是肯定賺不到,說不定還得賠錢。但並不妨礙自已從中拿取利益。比如他知道往後可能會被一些既得利益者盯上,為了保證安全,直接向總督大人申請了團練。總督大人也當場批覆了。就是他文書都提前準備好,拿出來就可以簽字蓋章讓人側目。

這一過程中,李煥的機智與決斷讓在場的每一位都為之讚歎。張總督及隨行官員們目睹了這一切,心中暗自佩服,此子年紀輕輕便如此精明能幹,就是一條狐狸。

出了房門,李煥也熱情的告別準備離開。

張之洞的長子張權也對李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回想起那日在酒樓與李煥的偶遇,心中不禁生出了幾分好奇。於是,他走上前來,詢問李煥那日欲言又止的話。

“李煥兄弟,那日在酒樓,你似乎有話想說卻欲言又止,究竟是何緣由?”張權好奇地問道。

李煥微微一笑,回答道:“張公子,那日我未曾說出口的話,其實與總督大人為何要建這鐵廠有關。只是,箇中緣由,我覺得還是由總督大人親自解答更為妥當。”

張權聽後,臉上露出了一絲茫然。眾所周知,張之洞總督建鐵廠的初衷是為了給盧漢鐵路提供優質的鋼軌。然而,李煥的話中似乎還隱藏著更深的含義。

看到張權陷入沉思,李煥並未多言,只是微微一笑,便告辭離去。他知道,有些事情,還不能說。

張之洞也好奇這小狐狸的話,遂問起情況。等明白之後,他也沉默了。自已的想法連親近之人都未告訴,這小狐狸怎麼會知道。他大費周章搞這鐵廠僅僅是為了鐵軌嗎?不!他是為了能製造槍炮!

李煥走在路上心情十分愉悅,‘自已弄鍊鋼廠是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造槍炮!那張總督建鐵廠能是為了什麼?’事情的發展確實如他所料。在那個世界張總督等鐵廠建設基本完成後,果斷上馬漢陽兵工廠。

……

這一切的決策轉變其實是突發的。原本,他的計劃是在重慶府進行生產,然後再將產品賣給鐵廠,這樣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然而,機會總是轉瞬即逝,為了爭取利益的最大化,他不得不臨時調整策略。

李煥敏銳地意識到,如果能直接傍上張之洞這位朝廷重臣的大腿,那將為他們帶來發展巨大的提速,而帶來的風險也存在,他要最快速度有自已的武裝。於是,果斷地改變了原計劃,決定直接向張總督提出承包工程的方案,這六十萬舊官僚用可能還不夠,自已用那就十分充足。這無疑是一個人情,更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當然,這樣的決策也帶來了一定的風險。如果張總督後續無法支付尾款,他欠李煥的就更多了,李煥還不會停工反而會快速建完,人情債就是這樣累計的。李煥也深知自已手中的三十萬兩資金很可能是不夠的,他需要從其他方面賺取更多的資金來填補這個缺口。還得儘量節省成本。原本的開山取石的難度,運輸、整修石料都是十分費時費力,成本也高。自已用水泥就比他們方便快捷多了。

石灰石、黏土、石膏都不需要固定的形狀;運輸成本、開採成本、人力成本都低很多。

李煥剛進總督府時看到張權在場,他腦海中已想好了如何應對這個問題。當張權好奇地詢問他那日在酒樓未曾說出的話時,李煥巧妙地回答,間接地刺激了張之洞總督。他知道,這樣做可以讓張總督不僅僅是將他視為一個聰明的孩童。能讓他警惕一點,而警惕往往等同於重視,對他未來的發展無疑是有利的。

回到小院,李煥回想自已的所作所為‘心真髒啊,一見面就瘋狂算計,為自已牟利。’

他推開門叫來張大牛:“大牛,你安排兩人帶上書信速速回家一趟!”他不準備回去了,前世交通那麼方便,出遠門依舊疲憊,何況現在。這些人回家就是告知此事,並把工人們都帶來。為此李煥許諾來的人每人每月還有出差費一兩銀子。這樣他們每個月就能拿到二兩銀子了。

……

接下來的日子裡,李煥成了總督府的常客。他幾乎每天都穿梭在總督府的大門與長廊之間,與門房的守衛們也漸漸熟絡起來。

每天,李煥都會與蔡錫勇碰面,深入交流建廠的各項事宜。他們不僅要確定廠區的整體規劃,還要確定各種礦石資源的採購與儲備問題。石膏礦、黏土礦、石灰石礦……每一種礦石的來源確定下來。等確定了礦石來源才能定自已建水泥廠的位置。

兩人正在商討,李煥提起礦石問題後蔡錫勇直接便回道:“你說的石膏,應城一帶就有不少。那時,由於縣河(即大富水)上游的洪水經常暴漲,衝崩河岸山腳,使石膏被沖刷出來,從而被當地人發現並開始了最早的開採。此物可順漳水直抵漢陽。至於你說的石灰石在大冶便有很多。”

“那可太好了,蔡大人能否幫忙給當地官府說明情況允許開採?”李煥直接提議道。

“舉手之勞!”

這兩種東西在古代都不算礦,湖北本地也有開採利用,只是未形成規模。

最終廠址選在了鐵廠的西側,鐵廠東側是個小湖,再往東就是漢陽鎮。往北是漢江,往南是官湖和南湖。李煥選址的時候在鐵廠西側留下一段距離。這裡是張之洞為兵工廠預留的位置。誰都不知道,但李煥明白他的安排,直接留出這個位置。

等蔡錫勇上報後,張之洞就明白自已的想法果然是被這小子看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