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旭還沒反應過來,又有幾支鋼槍和數十支火箭射來,嚇得古旭連忙凝聚出一道冰盾阻擋,同時控制冰欄飛回了城內。

古旭一頭冷汗,這鮮卑族大軍真是厲害,得虧是遇到了他,不然就衝這支軍隊這種隨機應變,敗而不餒的作戰意志和勇猛聰明的作戰精神,別說他小小一個禹城,整個楚國都危矣!

連魔法都阻擋不了這支軍隊的戰鬥意志,竟然能在短短一天內連續變幻三種作戰策略,每一次都能針對禹城守軍的弱點進攻。

“報……援軍到了!援軍到了!”

此時,南門那邊傳來急報,說是援軍已經到達。

古旭大喜,連忙騎馬向著南門衝去。

“清城中郎將秦寶拜見禹王殿下,秦寶奉鎮北將軍蕭廣雲之命,做為此次作戰先鋒,率領五千輕騎連夜支援禹城守衛,蕭將軍率領大軍將於今夜到達。”

“快快請起!”古旭連忙將秦寶扶起。

“禹王殿下,現在局勢如何,還請禹王殿下詳細告知,秦寶也好儘快做出作戰部署。”

古旭道:“經歷昨夜兩場惡戰,鮮卑大軍現在兵分三路,分別進攻我東西北三面城門,預計每個城門一萬多大軍。”

秦寶皺眉道:“鮮卑大軍部署如何?”

古旭道:“鐵騎一萬五千,步兵兩萬五千,昨夜第一場主攻北城門被我們守住,第二場分別進攻東北二門再次被我們守住,現在第三次進攻,分三路進攻我東西北三個城門。”

秦寶點頭道:“情況我已經大致知曉,禹王殿下放心,末將既然來了,定不會讓禹城失守。”

秦寶轉身大喝:“所有人聽令,全部隨我從南門繞至東門,先解決東門之患。禹王殿下,還請派遣一位得力干將,領五百精兵以我軍衝鋒為信,開東城門迎敵,與我夾擊敵軍。”

古旭點頭:“好,就按將軍說的辦。”

古旭立刻趕往東城門,叫來兩名校尉帶領五百守軍在東城門後候命,他則趕往西城門再次往城牆上覆蓋堅冰,同時凝聚數千跟冰錐射向鮮卑族大軍以減緩其攻勢,轉而又來到北城門攻擊了一番。

當見到東城門那邊擂鼓,古旭立刻架起堅冰飛向東城門,隨著東城守軍的步伐飛在空中,不斷凝聚出冰錐射殺鮮卑族士兵。

秦寶帶領五千輕騎衝擊鮮卑族大軍,令鮮卑族大軍陣型大亂。

幾名千夫長立刻帶領三千鐵騎迎敵秦寶輕騎,禹城東門開啟,五百守軍喊殺著衝出。

其中騎兵就有兩百人。

鮮卑大軍不知守軍人數,頓時陣腳大亂,被前後夾擊衝的七零八落,加上古旭從空中砸出冰球和冰錐,將東城門外的三千鮮卑鐵騎打亂了陣腳。

一時間鮮卑大軍接近一半都在躲避逃跑,剩餘一半主動迎敵卻因為陣型分散且沒有明確的作戰目標和指揮,被五千輕騎衝擊的幾個回合就死傷無數,逃跑的人越來越多。

反抗的力量也都如同一盤散沙,東一坨,西一縷,不成氣候。

人腳跑不過快馬,逃跑中的鮮卑士兵只能任由輕騎兵收割,有些人想要反抗,可是發現周圍友軍稀少且都在奔逃,根本不能組織起有效反擊,衝上去也是送死,還不如逃跑生還的希望大些。

一萬多鮮卑族士兵,不足四十分鐘就被五千輕騎和禹城守軍衝殺的一個不剩。

戰場上不下八千具屍體,場面甚是恐怖。

古旭已經駕駛堅冰飛回城內,支援西城門和北城門。

秦寶派遣一千輕騎隨幾名校尉進城,趕往西城門準備再次策應秦寶的騎兵衝鋒。

秦寶則率領不到四千輕騎由東城門經過南城門繞向西城門。

一個小時後,西城門的鮮卑族大軍也被衝散,這次古旭沒有參戰,他在堅守北城門。

西城門大軍被衝散後,秦寶的五千輕騎僅剩三千三百餘人,禹城守軍加上北城門所有人僅剩八百餘人。

這是一場大勝,禹城守軍聯合援軍,僅死亡兩千多人就擊潰鮮卑族大軍兩萬四千人,斃敵一萬三千多人。

在秦寶眼中已經是意想不到的收穫。

可是在古旭眼中卻異常沉重,那可是兩千多士兵的性命,就這麼沒了。

尤其是昨夜他還豪言壯語要讓禹城軍民都過上好日子,可是今天三千守軍僅剩八百。

北城門的鮮卑族大軍撤軍了!

他們此次的作戰目的是要攻下禹城,可是如今東城門和西城門的大軍已經被全部擊潰,僅剩北城門一萬五千大軍,進攻下去毫無意義,只能徒添傷亡。

當得知鮮卑族大軍被楚國趕來的援軍殺死一萬多人後,鮮卑族可汗悲怒交加,難以置信。

四萬大軍出師禹城,如今才不過一天一夜就死掉了一萬多人,逃回來計程車兵僅剩兩萬四千餘人,被打散計程車兵不知有多少,更不知這些士兵還能歸隊多少?

大勢已去,鮮卑族可汗懷著沉重的心情,心灰意冷,率領鮮卑族大軍班師回朝,暫時不打算再進犯楚國。

聽聞鮮卑族大軍已經撤退,禹城軍民全都熱烈歡呼,慶祝劫後餘生。

大喜過後依然是大悲,眾人清理戰場,收殮屍體。

同時,晚上等待蕭廣雲將軍到來,禹城百姓已經殺豬宰羊備好吃食,款待援軍。

禹城大捷,蕭廣雲將軍留下五千精兵駐守禹城,次日便告別禹王返回清城。

禹王會法術一事,令禹城軍民對禹王多了一份敬畏。

而免除賦稅,墾荒分田的政令正式頒佈後,更是讓禹城軍民對禹王多了一份尊重。

加上打敗鮮卑族大軍贏來的崇拜和信仰,禹王現在在禹城可謂是一呼百應,言出必應。

最後一場守城古旭的氣運值又增加了640點,目前總氣運值820點。

穿越第三日,古旭果然履行承諾,親自帶領禹城官員和附近鄉村的村長到禹城西邊和南邊觀測地形,考察土質,命人確定用於灌溉的主渠路線,劃定分渠,規劃出墾荒區域。

遠處兩道身影,一位老者和一位女子始終盯著古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