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主任,您好,我是王林。\"王林見狀,主動上前一步,友好地伸出右手,同時自我介紹。

\"王公子,歡迎您來臥牛山遊玩。\"劉安山保持著熱情的笑容,雙手緊握王林的手搖了搖,隨後才緩緩鬆開。此時,他的腦海裡快速閃過市裡領導的名字,試圖將這位年輕客人與某個顯赫的秦姓家庭聯絡起來,可奇怪的是,儘管反覆思量,竟一時半會兒想不起有哪位在職的領導姓王。這份困惑悄然藏於心底,表面上依舊是一片熱情洋溢。

王林聽聞劉安山的稱呼,略顯尷尬地笑了笑,連忙解釋道:“劉主任,我在文物局工作,今天是隨同縣長處理一些事務,並非什麼公子。您太過客氣了。”

劉安山一聽,立刻意識到自已剛才的誤會,表情略帶歉意地笑道:“哎呀,是我考慮不周了,王林同志,歡迎你來我們臥牛山。在文物局工作,那可是個文化人,以後我們這裡有什麼文物保護的問題,還得請您多多指教呢。”

\"縣長,我看今天中午咱們就在這'來客居'用餐如何?這家店的食材都是山上新鮮的,味道地道,而且環境衛生也保持得很好。\"與眾人一一寒暄過後,劉安山轉回何建國身邊,提出了午餐的安排建議。

“王大師你看怎麼樣?”

何建國轉頭詢問王林的意見,特別的稱呼讓劉安山心中泛起了嘀咕:“王大師?”他難以理解為何縣長會對這位普通的年輕人使用這樣的尊稱。實際上,何建國並無隱瞞之意,尤其是對劉安山這位得力助手,既然讓他來此迎接,自然也準備在合適的時機將王林的真實身份和此行目的告知於他。畢竟,在信任的人面前,很多事情處理起來會更加順遂。

王林洞悉了當前的氛圍,決定不再遮掩,直接切入主題,坦率地問:“我們距離縣長您爺爺墳墓還有多遠的路程?”

\"我祖父安葬在石峰巖那一塊,從這裡驅車經過九仙湖,之後步行大約半小時就能抵達。\"

\"現在已經十點多了,到達那邊應該接近中午,吃過午飯後再過去比較合適。\"王林估算了下時間,最後點頭贊同道。

劉安山見王林提出建議後,何建國沒有異議,便隨即領著眾人步入一間外表樸素的竹製小屋。走進室內,王林才驚訝地發現,這竹房內部構造竟是分外雅緻,別有一番天地。屋內陳設簡約而不失格調,自然光線透過竹編的窗戶柔和地灑在精心佈置的傢俱上,一股清新脫俗的氣息撲面而來,與外面的山野風光相得益彰,讓人心曠神怡。

房間的地面上覆蓋著一層深紅的絨毛地毯,其厚度給人以舒適之感。地毯正中,安放了一張造型古樸的圓桌,成為了空間的核心。圓桌兩邊的牆壁上,懸掛著精心臨摹的鄭板橋風格桃花翠竹圖,畫中景緻栩栩如生,添了幾分書香雅韻。不遠處的房間一角,一爐沉香默默燃著,細煙裊裊上升,不僅為空間平添一抹寧靜祥和,更巧妙地起到了防護驅蟲的作用。

眾人紛紛落座,何建國起初意圖邀請王林坐於尊貴的主位上,但王林謙遜地謝絕了這份禮遇。與此同時,劉安山主動離席,前往外間指揮菜品的擺放事宜,力求每個細節都盡善盡美。王秘書見狀,面帶笑意,藉故聲稱要去洗手間,隨後亦步亦趨,跟隨劉安山而去,似乎有著其他事務需要私下商議。

在座的各位雖未明言,但彼此心照不宣,皆明白王秘書此番離席的用意。顯然,他是要去為劉主任解開可能存在的疑惑或顧慮,同時藉此機會私下傳達或討論某些不便在眾人面前言明的事務。

\"縣長,王大師,您二位中午要不要小酌一番?\" 劉安山在精心安排好的菜餚後,隨即步入室內,微笑著向縣長和王林發出了親切的邀請。

\"你們自便吧,我平日少沾酒杯,何況下午還有緊要公事,今日便不加入了。\" 王林微微擺手,婉言謝絕。

何建國亦隨之表態拒絕,心中記掛著未了的祖墳事宜,同樣無心於酒宴之樂。兩位領頭人物的決定,使得餘下眾人不便再提勸酒之事,轉而圍坐一團,靜聽劉安山繪聲繪色地講述起山中的奇聞逸事,以此來調和氣氛,促動一陣陣歡聲笑語。

\"嘟嘟叭叭!”門外忽然傳來汽車喇叭的急促聲響,顯然是王林大舅那輛醒目的越野車擋在了門口,妨礙了其他車輛的進出。

王林的大舅聽見這陣聲響,連忙向在座的縣長點頭示意後,快步出門檢視情況。劉安山作為此地的東道主,自然也不落人後,緊跟其後一同前往,以便及時協調可能出現的問題。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王林並未如預期那樣很快見到大舅和劉安山返回。相反,他的耳朵捕捉到了從門外隱約傳來的爭執聲,其間還夾雜著些許普通話的對話,這表明可能是外地人與劉安山之間產生了某種爭執。這樣的情況不禁讓王林心中生出幾分好奇與憂慮。

\"我去看看!。\" 王林話音剛落,便起身向門外走去。

一踏出院門,眼前的景象讓他略感意外:三輛氣派非凡的華為汽車停在寬敞的院落中,周圍簇擁著十幾個人。在這群人之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一位身著黑色披風、頭戴墨鏡的女子,長髮隨風輕揚,腳下蹬著一對修長的黑靴,不僅彰顯出一種難以言喻的野性魅力,還隱隱透露出不凡的氣勢與威嚴。

\"這縣城還真是小啊。\" 王林心中暗歎,一眼便認出了那位女子,正是之前在古董街上欲購他手中羅盤的那位。此時,與劉安山爭得面紅耳赤的,則是一名看起來頗為年輕的男子。隨著對話的繼續,王林也逐漸理清了他們爭執的焦點所在。

原來這群不速之客之所以找上門來,正是因為這家名為“來客居”的餐館有一道遠近聞名的特色菜餚——臘肉燉食冷。

在這片地區,“食冷”是土話,指的其實就是田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青蛙或個別地區所稱的癩蛤蟆。這道菜的獨特之處顯然引起了外界的興趣,甚至為此專程而來,卻也因此引發了與餐館主人之間的意外爭執。

\"來客居\"所提供的食冷,均源自鄉村山林間清澈的溪流與泉澗之中,這些野生的食冷(即田雞)體色深黃,肉質尤為細膩嫩滑,自帶一股濃郁的自然香氣,口感醇厚,與店家特製的臘肉同烹,再以傳統的柴火慢燉,成就了一道讓人回味無窮的佳餚,食之唇齒留香,久久難忘。這道菜的美味,無疑是吸引眾多食客慕名而來的重要原因。

隨著臥牛山近年來旅遊業的蓬勃發展,生態環境雖然得到了一定的修復與保護,但同時也給當地野生動物的棲息帶來了影響,食冷(田雞)的數量因此逐漸減少。加之這些動物本身便是諸如五步蛇等蛇類捕食的物件,尤其在臥牛山區域,五步蛇尤為知名,當地有句俗語:“食冷棲身處,五步蛇常伴。” 這不僅揭示了食冷生存環境的險惡,也反映了捕捉野生食冷的難度大大增加。

鑑於此,\"來客居\"餐廳能夠獲得的野生食冷數量極其有限,每個月從周邊農戶那裡收購的總量不超過五十隻,這直接導致了食材成本的上升,食冷菜餚的價格自然也就水漲船高,成為了一種奢侈的享受。

劉安山為了確保縣長的宴請盡善盡美,提前與“來客居”店主溝通,特意預留了十隻珍貴的食冷。而據店主所述,店內總共只剩下十二隻,這已是非常難得的儲備。不巧的是,這隊訪客同樣對食冷情有獨鍾,初聞僅剩兩隻可供食用時,雖感遺憾但也接受了現實。然而,當他們親眼目睹廚房內的廚師從大缸中撈出足足十隻食冷準備烹飪時,心中的不滿瞬間爆發,特別是瞭解到這批食冷是為只有五人的另一桌客人所預留,更是感到不解與不平。

於是,那位青年男子挺身而出,直接與店主協商,提出願意支付原價兩倍的金額,希望從那預留的十隻食冷中分得五隻。這一要求背後的邏輯很直接:既然對方人數不多,為何需要如此大量的珍稀食材?這場圍繞著食冷的小小風波,無疑給原本平靜的午後增添了幾分波折與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