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鎮惡當燕國宰相也快一年了,他與皇帝陛下亦師亦友,相處得已經是十分默契,見皇帝只是喝茶微笑看著他們,知道是在等他們先談談看法。

於是王鎮惡放下茶杯(本來君臣議事是都鄭重其事,不會喝茶的,自從高飛開始躺平以後,就開始品茶議事,基本上都是大臣們發言,皇帝陛下只是微笑傾聽,最後說一句,諸位愛卿講得很好,就按照你們說的辦!),清了清嗓子,說道:

“陛下,微臣先來說幾句?”

高飛不語,只是微笑點頭。

王鎮惡得到皇帝的明確表示,這才掃視了慕容鎮,公孫五樓,晏謨,李旭,韓範,張綱等人一眼,朗聲說道:

“當今天下,四雄並立,我大燕須與秦國一東一西守望相助,才能保持天下均勢,若晉滅秦,下一步就會對付我國,因此我建議,可以趁著劉裕攻打潼關,深入關中之際,派遣勁旅直奔建康,來一個圍魏救趙,攻敵之必救。”

王鎮惡說完,看皇帝只是微笑,沒有明確表示,其他幾人,公孫五樓,慕容鎮等,倒是不住點頭,顯然也是認可王鎮惡的觀點。

高飛此時盤算的事情卻是燕神軍燕豪軍,剛剛配備槍械不久,訓練不足,加上大炮也沒有研製成功,遠端攻擊力略顯不足。

他的打算是三年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要等燕神豪二軍完全成熟之後,以秋風掃落葉之勢一舉蕩平天下。

現在劉裕攻打秦國,他手下名將眾多,北府軍戰力出眾,當年連慕容垂親自率領的燕軍硬剛劉牢之率領的北府兵都是每戰皆敗。

最後慕容垂還是使用拖刀計才反敗為勝,打敗了劉牢之,保持住了自已的一世英名,他從13歲帶兵打仗直到70高齡去世,一輩子戎馬生涯近60年從無敗績,可以說千古以來極其罕見,被稱為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第一戰神。

這劉裕比起慕容垂出生於燕國皇室,起點更低,可是其崛起勢不可擋,縱觀劉裕一生,是打了內戰打外戰,無論是鎮壓國內造反,還是攻城掠地,滅敵國亡其種,劉裕都是堪亂世第一,他更是開創了誅滅皇室宗族的惡例,導致最後因果迴圈,歷史上劉裕的後人也被取代劉宋王朝的南齊蕭道成滅族。

此次北伐秦國,劉裕分兵數路,分別是傅宏之領兵1萬,走劉邦攻秦古道,過武關攻入關中。

劉裕主力大軍由淮水、泗水,沿黃河西進,奪佔戰略重鎮洛陽。

以冠軍將軍檀道濟率步兵1萬為前鋒,自壽陽(今安徽壽縣)沿淮水淝水進攻許昌(今河南許昌東)、洛陽(今河南洛陽)。

振武將軍沈田子率軍1萬進攻邵陵、許昌,會師洛陽,待劉裕所率主力到達,再繼續西進。

以建武將軍沈林子、彭城內史劉遵考率水軍8000由彭城(今江蘇徐州)溯汴水出石門入黃河,進佔洛陽北,阻止魏軍南下威脅晉軍側翼。

令冀州刺史王仲德總督前鋒諸軍,並率領水軍1萬由彭城溯泗水、開鉅野澤入黃河,佔據黃河東線,防止魏軍渡越黃河南進。

劉裕親領主力8萬經由彭城自泗水、鉅野澤再入黃河,直奔洛陽。

當後秦獲知晉軍已抵許昌時,主力部隊仍在與大夏、西秦作戰的西線。

秦東平公姚紹老成持重,他深感憂慮,建議姚興應集中全力對付東晉。

秦國皇宮,姚興整召集心腹大臣們商議如何應對劉裕大軍的良策。

年近古稀的宗室老將姚紹鬚髮皆白,可是身上依然有著讓人不可小覷的威勢,他面對秦國大軍壓境的困難局面,建議道:

“陛下,如今劉裕大軍有備而來,水路並進,攻勢迅猛,已經連下我洛陽附近幾個城池,而我軍連年與赫連小兒和西涼等國征戰,士卒疲憊,國家困頓,為今之計,應將遠在安定的吏民遷至京師,這樣可得精兵10萬,即令夏、晉兩國同時向我進攻,也不至有亡國之禍。”

左僕射梁喜聽了東平公之言,卻是不以為然,他站起來向皇帝姚興拱拱手,說道:

“安定守將齊公姚恢素有威名,且吏民與大夏赫連勃勃已結深仇,必然死守安定,遷之恐怕不易。再說如若放棄安定,夏人必然進逼郿縣(今陝西眉縣東北)會與晉軍對長安形成夾擊之勢。何況微臣以為關中兵足以抗擊晉軍,何必庸人自擾,敵人未至而先自亂陣腳呢?”

面對兩位大臣截然相反的兩種意見,而且似乎都是言之有理,姚興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不知道何去何從,他大手一揮,指向群臣,

“這個,這個……說說,你們也都說說,諸位愛卿可還有什麼退敵良策?”

其餘大臣於是七嘴八舌,姚興聽了半天,也是一頭霧水,沒有聽到什麼高見,讓他不由得想起了已經去世的尹緯,姚碩德,姚緒等能臣名將。

最後姚興根據姚紹和梁喜二人的建議,決定採取兩面對敵的對策,既保衛西北的安定,防止赫連勃勃的偷襲。也重點據守長安、洛陽、潼關、武關等重要城邑關隘,阻止晉軍的西進。

姚紹是知兵的人,站起來大聲疾呼:

“陛下萬萬不可啊,自古用兵,最忌弱勢分兵,此乃取禍之道也。”

姚興見姚紹反應如此強烈,再次陷入了猶豫不決。

最後在姚紹的反覆勸說下,姚興深知東平公乃是宗室碩果僅存的老將,終於是懸崖勒馬,決定暫時撤回安定軍民,回長安固守,集中注意力先擊敗來勢洶洶的劉裕大軍再考慮收拾赫連勃勃這個叛徒。

再說劉裕,九月,劉裕率軍進至彭城(今江蘇徐州)。

督前鋒諸軍事的王仲德軍先順利打通了鉅野澤被淤塞的舊河道,並在東郡涼城大破北魏軍,收復涼城,進而攻克北魏佔領的滑臺,收復黃河東線。

前鋒檀道濟軍進展順利,自進入秦境以來勢如破竹,所擋者皆披靡。

秦國大將王苟生以漆丘(今河南商丘以北)降於檀道濟。

徐州刺史姚掌率項城(今河南沈丘)軍民降於沈田子。

後秦新蔡(今河南新蔡)太守董遵對秦國忠心耿耿,率領全城軍民堅守城邑,誓死不降,沈田子揮軍猛攻新蔡,新蔡城小力弱,不久即被攻克,董遵也被沈田子下令斬殺。

旋即猛將沈田子又趁勝連續作戰,率軍攻佔重鎮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俘獲潁川太守姚垣及大將楊業。

傅宏之的北路軍也順利拿下重要關隘武關。

可以說東晉軍隊在劉裕的指揮下,在檀道濟,沈田子,沈林子,傅宏之等一大堆名將的帶領下,一路攻城拔寨,連戰連勝。

北魏拓跋珪和燕國君臣,以及西夏的赫連勃勃都在密切關注著這次秦晉大戰的態勢,紛紛派出大量諜子扮作商旅,前往戰區前線附近了解兩國交戰的最新戰況。

再說燕國君臣商議之事,高飛現在就是兩個字:躺平。

話由大臣們去說,主意由他們去拿,事情由他們去做,他就當一個活菩薩,最多偶爾表一個態,拍一板,更多的時間,高飛都表現得高深莫測,笑而不語,越是這樣,大家對他越是敬畏,覺得皇帝陛下已經是高山仰止,達到了傳說中的“垂拱而治”的境界。

就是皇帝陛下什麼都不用幹,天下都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反正王鎮惡,公孫五樓,李旭等人就是這樣認為的。

王鎮惡發言之後,公孫五樓,慕容鎮都做了發言,一致認為,秦國必須要救,不能讓東晉滅掉了秦,這是養虎為患。

最後高飛表態:

“就依諸位愛卿所言,著宰相王鎮惡為都督中外諸軍事,率燕豪軍以及燕軍主四萬進駐兗州,令桂林王慕容鎮為前敵總指揮,以呼延青為前鋒率燕神軍直取彭城,切斷劉裕大軍的後路,韓範,段暉各領一軍分進合擊,然後渡過淮水,長江,直奔晉都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