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說,沈林子,朱齡石等人被王鎮惡禮敬有加,然後送到廣固城與大燕皇帝相會。

洛陽城,劉裕大帥府,看著沈林子全軍覆沒,所有高階將領被俘虜的戰報,劉裕只覺得胸口悶得難受,喉嚨發甜,怒目圓睜,一口老血噴了出來。

自他劉裕從軍以來,從無敗績,哪曾遭受如此慘敗?

兩萬北府兵精銳,還有自已最器重的兩個人才,沈林子,朱齡石,都被燕軍俘虜,這劉裕是越想越氣。

劉裕在房間裡面發了一通脾氣,也慢慢冷靜下來,聽說燕軍攻勢迅猛,已經抵達長江邊上,看來這次北伐秦國只能是無功而返了。

他也是果決之人,還是江南根本之地最重要,立刻下令前鋒檀道濟,沈田子,傅宏之,王仲德,毛修之,朱超石等人停止進攻,率軍回撤,向彭城方向開進。

他親自率領主力六萬人,先行一步,誓要奪回戰略要地彭城。

王鎮惡自送走了沈林子等人之後,就在緊鑼密鼓準備應對劉裕大軍,他們燕國這次是攻敵必救,彭城又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

面對劉裕氣勢洶洶的主力六萬大軍,王鎮惡不得不小心應對,他雖然對自已和手下燕軍有足夠的信心,可是對於劉裕這個百戰百勝的沙場老將,任何人都不敢說能穩勝他一籌。

除了命令呼延青和韓範加快進度,最好是一鼓作氣拿下兵力空虛的東晉首都建康,王鎮惡集合了手中的所有力量,排兵佈陣,嚴陣以待劉裕的到來。

劉裕兵分兩路,直奔彭城,眼看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這期間,劉裕又收到許多燕軍與晉軍大戰的詳細情報,對這燕國軍隊有了全新的認識。

特別是他聽說對方的丞相和統兵總指揮王鎮惡居然一年多前還是東晉朝廷的一個小小縣令,理論上來說原本屬於他的屬下,劉裕更是罵不絕口,

“一群廢物,特別是荊州刺史劉毅,像王鎮惡這樣出身名門,軍政雙優的人才,不抓緊提拔重用,也不向朝廷推薦,居然讓小小的燕國給挖走了,簡直豈有此理!”

本來劉毅與劉裕二人就不對付,兩人當初一起起兵討伐桓玄,現在都是朝廷大員,誰也不服誰。

東晉朝廷是一山不容二虎,彼此之間明爭暗鬥不斷。

想到劉毅治理下的荊州居然放跑了王鎮惡這樣一頭吃人的猛虎,劉裕更是氣不打一處來,逮誰罵誰。

也是,沈林子一直就是劉裕的心頭肉,是他最喜歡,最看重的年輕將領,現在居然一戰被擒,就好像是挖去了劉裕心頭的一塊肉,劉裕再想到戰略要地彭城陷落,首都建康也是危在旦夕,心頭更加煩躁。

王鎮惡根據劉裕的進軍路線,也是兵分兩路迎敵。

王鎮惡派出慕容當和他的弟弟王鴻統領玄甲軍在內的三萬人馬到沛郡一帶佈防,迎戰王仲德率領的兩萬晉軍。

他親自率領包括燕豪軍在內的五萬大軍在泗水沿岸佈防,迎戰劉裕親自率領的從水路而來的四萬晉軍主力。

劉裕雖然心急如焚,每天罵不絕口,頭腦卻是始終清醒,他一路南下走得是不急不徐,並沒有急於找燕軍拼命。

原因有二,

一是燕軍新勝,士氣高漲,而晉軍新敗,訊息傳來,士氣難免會有一定影響。

而是劉裕想歸攏檀道濟,沈田子等北伐先鋒精銳部隊,合兵一處,然後一舉殲滅燕軍主力,這樣集中優勢力量發動雷霆一擊,才更加有把握。

等大軍走到離彭城不足兩百里的逍遙津的時候,劉裕就完全恢復了以往那種大將風度,一副勝券在握的雄豪之氣,再度完美展現出來。

他要以最好的狀態與王鎮惡一決雌雄。

劉裕手下的將領和士兵從來都是對劉裕有一種盲目的信任和崇拜,彷彿劉裕就是天神下凡,只要有他在,無論條件如何艱苦,敵我雙方力量有多懸殊,主公劉裕總能帶領他們創造奇蹟,反敗為勝。

這是以前的崢嶸歲月,透過無數次的戰爭反覆證明了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特別是劉裕自創的卻月陣令所有晉軍自豪,卻月陣是華夏古代兵車戰法中的一種獨特陣法,這種陣法以其獨特的構成和戰略運用,在華夏軍事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卻月陣主要由步兵和水師聯合組成,步兵依靠戰車阻擋騎兵衝擊力,戰車上裝載著槊、長矛、大錘等長兵器,這些兵器在戰鬥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步兵則背靠河流佈陣,利用水軍的優勢,形成了強大的防禦體系。

同時,良弩(即強弓硬弩)作為卻月陣的攻擊手段,可以在戰鬥中發揮遠端殺傷的優勢。

前不久在劉裕使用卻月陣的著名戰役中,他憑藉近2700名步兵,成功擊敗了北魏的3萬多精銳騎兵,創造了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

這場戰役充分展示了卻月陣的強大戰鬥力和劉裕,朱超石等人的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

在這場“畔城之戰”中,劉裕率領東晉軍隊主動渡河建立橋頭堡陣地,與北魏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

劉裕派遣丁旿率領700人憑藉戰車搶建濟河北面的橋頭堡陣地,隨後又讓朱超石率領2000人渡河去增援丁旿,鞏固橋頭堡。

步兵又分強弩兵和盾牌兵,盾牌兵主要是保護戰車,戰車是用來抵禦騎兵的衝擊。

水軍主要駕駛戰船,控制河道和運輸戰略物資。

倘若陣內的晉軍抵擋不住,還可以接應士兵。

南方軍隊主要是以水軍為主,騎兵很少,所以晉軍騎兵數量有限。

騎兵的作用是用來追殺逃跑的敵人,真正起作用的還是戰車和強弩。

這場戰役朱超石展現出來超卓的臨陣指揮能力,東晉士兵面對十倍於已的敵軍騎兵死戰不退,最後大獲全勝。

北魏士兵開始試探性的進攻晉軍,朱超石故意讓晉軍用軟弓小箭射擊魏軍。

朱超石故意讓北魏軍隊大意輕敵,北魏軍隊見到晉軍射過來的箭矢毫無威力,果然中計,於是放心大膽的三面來攻,晉軍背靠黃河,開始與北魏大戰。

待到北魏軍隊攻到不足十丈的距離時,朱超石才讓士兵換上強弩,一時間箭如雨下,魏軍死傷無數。

北魏兵一看身邊的同伴紛紛中箭落馬,個個殺紅了眼,不顧死傷慘重,仗著自已的兵力優勢,一味猛攻,不斷衝擊晉軍的軍陣。

箭雨之中,北魏軍隊一時之間死傷無數,但是雙方距離也越拉越近,眼看晉軍的強弩也就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而同時,北魏皇帝拓跋嗣見久戰不下晉軍,激發出來了他鮮卑人骨子裡的血性,又派遣大將長孫嵩率領三萬騎兵前來增援,爭取一鼓盪平眼前的兩千多晉軍。

北魏兵力的劇增和不顧一切的亡命衝鋒讓朱超石的兩千人壓力大增。

最後,長孫嵩的三萬騎兵衝進陣來與晉軍展開了殘酷的肉搏戰。

朱超石有萬夫不當之勇,他讓丁旿繼續指揮,竭力保持卻月陣的陣形,他自已手持長槊一馬當先與蜂擁而至的北魏軍戰在一起,一時之間,戰場上血肉橫飛,戰爭進入到了白熱化狀態。

把對岸的劉裕看呆了,他想派兵增援朱超石,可惜對岸已經沒有落腳的地方,只能乾著急,為對岸的朱超石揪心不已。

依靠戰車的碾壓,晉軍在朱超石的帶領下拼死抵抗,經過一場浴血奮戰 ,最後打退了魏軍的第一次瘋狂的衝鋒。

不久,北魏皇帝拓跋嗣又精心組織了北魏軍的第二次衝鋒,面對比上一次攻勢更猛烈的北魏騎兵,朱超石眼中閃爍著寒光,他衣服已經被敵人的鮮血浸透,衣甲殷紅,不時有血水從他的衣角掉落在地上,他的臉依然堅毅,如同刀刻石畫一般。

面對前所未有的強敵,朱超石沉著冷靜,苦思對策,突然,他靈光一閃,急中生智,命令道:

“兄弟們,把長矛折斷,把斷矛放在強弩上射出去,乾死這些鮮卑人!”

眾將士依令而行,沒想到這樣做的箭矢威力很強,一箭就能殺穿幾個士兵,簡直就是大殺器。

晉軍出其不意的強大攻擊讓許多魏兵嚇破了膽,慌亂之中,連北魏大將阿薄幹也被朱超石斬殺,魏軍大亂,終於大敗而走。

魏軍退守畔城,朱超石領兩千士兵又乘勝追殺,在畔城拼殺一天,朱超石再次大敗魏軍在畔城的守軍。

晉軍憑藉卻月陣的巨大威力,成功擊敗了北魏軍隊,取得了這場著名的歷史上以少勝多戰役的勝利。

卻月陣是一種集防禦和攻擊於一體的強大陣法,其獨特的構成和戰略運用在華夏軍事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劉裕作為卻月陣的創始人和卓越將領,其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也令人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