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為了對付孫儒,他也藉著下線的空隙,查閱了一下這夥人的資料。不過僅僅是從冰冷的文字史籍中,他對這夥被稱為“蔡賊”的軍閥集團的認知,只是一群如蝗蟲般不事生產,日常擄掠四方的強盜集團。

但自從看過司馬臺給出的那些統計資料,以及陳家五兄妹給他提供了幾處淪為廢墟的村莊農田照片後。他對這夥吃人軍閥的搞事能力,才有了足夠深刻的認知。

這才一個月不到,這群禍害居然就讓東海郡損失了五分之一的人口。如果再多給他們一點時間,那《新五代史》中,曾經繁華的神都洛陽,短短几年就在這夥人手中變為“白骨蔽地,荊棘彌望,居民不滿百戶。”的悽慘境地,恐怕就要在東海郡重現。

“國君心中早有定計,何必還要詢問微臣呢?”

看著張碩滿懷憂慮的面容,謝安卻依舊保持著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樣,剛剛從張碩的眼神變化中,謝安便已經明白了張碩真正的想法,也毫不掩飾的點破了張碩心中所想。

而張碩見謝安毫無顧忌的戳破他的心思,同樣也是哈哈大笑道:“果然瞞不過安石。不錯,對於農耕的事情,孤確實有幾個尚不成熟的想法,眼下還在考慮階段。太宰幫幫品評一番?”

“國君盡請說,臣若有何不同的見解,自當指出與國君一同探討。”謝安點頭應承了下來,沒有絲毫的猶豫。

“眼下當務之急是春耕,以孤看來,必須馬上組織人手除草開墾荒田。絕不能耽誤播種。”

謝安點了點頭道:“儘量阻止各縣農田拋荒,的確是當前要務。不過,各地缺乏青壯的問題依舊難以避免……”

“直接從兵馬中抽調如何?”

“若以軍屯之法,的確能暫時緩解各縣青壯匱乏的問題。然長此以往,難免影響到士卒操練,眼下週邊各國虎視眈眈,只怕……”

“既如此,那負責屯田的人員,就不從正卒中大規模抽調了。”

張碩沉吟片刻後,說道:“這樣吧,暫以各地招募的流民為主,沒有田地的佃農為輔。於各鎮設立專司屯墾訓練的軍府。讓子龍從軍中挑選出相應人手,分配到東海九縣八十一鎮,做為各軍府屯將。

在給每名屯將一面旗一張榜,由他們到各鎮樹旗張榜,招募那些從其他地方流散逃亡而來的民眾,和當地佃農。以這些人員為基礎,建立府兵,用以屯田。

此外每鎮府兵中再設定一名安撫使,負責安撫、各地民眾,同時協助並監督屯將的工作。”

“此法甚善,只是不知這府兵職責及軍餉數額該如何定奪?‘安撫使’又從何處挑選?”

“府兵相當於軍戶、預備兵,不僅要耕種生產,同時還要在農閒時,進行訓練。在國家募兵的時候,青壯府兵必須無條件入伍從軍。剩餘的府兵,也承但後勤運輸部隊及工兵職責。負責運送軍糧器械。(等於是直接代替了民夫的職責,提高後勤轉運效率)

軍餉的話以土地租種權代替,前三年,朝廷收取耕種所得的五成,其餘歸府兵所有。三年後,田地國有,但府兵獲得田地使用權,除土地產出規定繳納的份額,以及各軍府釋出的任務外。免除所有賦稅徭役。

同時,將一年分為兩個季度,每季度根據鎮中國有田地的保有率以及土地的肥沃度,給出相應的指標。如果季度產出達到或超越原本給出的指標,則視同斬首軍功,按例予以獎勵。同理,如果產出達不到指標,也將受到一定的處罰!

至於安撫使的人選,暫以軍中之人優先,此外在從教育司那邊,借調幾個士子。”

張碩輕笑著說道,隨後看向一旁的謝安:“謝愛卿以為如何?”

“臣以為,既然屯將已經從軍中抽調了,那安撫使還是不宜從軍中挑選。以免內部有人同流合汙,壞了國君的大計。

然後就是府兵制度是獎賞太高了,眼下乾國各地佃農租借田地,都沒有這樣的利益。”

“眼下我乾國士人不多,接下來還要開展大量學堂,恐怕無法抽調出81位士人。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孤才會想著以軍人為主。至於謝愛卿的疑慮,孤也想過,所以後續還要經常下派重臣,下鄉巡視督察。

至於獎賞制度,孤確實提高了一些,一來是方便後續的募兵,二來就是給予士卒們田地,使他們能夠與乾國綁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此,上了戰場,他們為了土地,必然奮勇爭先,且不會輕易投降!”

謝安見張碩都已經想好了後路,也明白了張碩的意思。當即也不再拐彎抹角,直言說道:

“國君,這兩天倒有不少計程車族、鄉紳找過微臣,他們願效雍州秦國的納糧封爵之法。透過上供糧草,謀取出仕的機會。

以微臣之見,國君如此大張旗鼓的在各地組建屯田府兵,下一步必是要徹底清查各地豪族隱匿的田畝、丁壯,並將那些無人耕種的土地,直接收歸官府,用於軍屯。

如此一來,必然會直接觸及那些豪族的底線。吾乾國當前初定東海,屬實經不起內亂。為免這些豪族狗急跳牆。微臣建議應適當對豪紳們予以安撫。”

“這不就是在買賣官爵麼!”

張碩自然明白,東海郡的各大豪族,肯定不會讓自己肆意妄為,但想讓他如漢靈帝那般買賣官爵,張碩是絕不會同意的。

而謝安在見到張碩的這副表情後,馬上猜出了張碩並不能接受納糧拜爵的制度。但沒有馬上拒絕,也就代表著還有迴旋的餘地。

於是,謝安在經過短暫的考慮後,繼續說道:“國君,臣以為吾等完全可以效仿秦國的納糧拜爵制度,不過爵位只是一個身份的象徵。後續,再從各地有爵位的納糧大戶中,進行公推,選出地方官員。

公推競選之下,也可以分化地方鄉紳之間的團結,以鄉紳制衡鄉紳!如此,便可將他們的權力限於屯田與安撫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