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乾國西、南、北三個方向,帶來的巨大壓力,所以國家的軍事力量將是關乎張碩存亡的根本。眼下乾國國庫充盈,地域也適合漁業、農業的發展,根本不用擔心食物的問題,所以張碩決定將乾國兵馬擴充到三萬餘人。

任命趙雲為第一軍軍將;董閏為第一軍第一師師帥;何謙為第一軍第二師師帥,齊國遠為第一軍第三師師帥,太史慈為第一軍第四師師帥;徐綰為第一軍第五師師帥。

由於董閏目前因為傷勢未愈的原因,第一師兵馬暫由趙雲直接管轄。第一軍駐紮於樂安和東陵兩縣,鎮守乾國北部地區,防止東晉國再次南下入侵。

任命王彥章為第二軍軍將,柴再用為第二軍第一師師帥;裴元紹為第二軍第二師師帥;雷世猛為第二軍第三師師帥;董景珍為第二軍第四師師帥。許再思為第二軍第五師師帥。

第二軍駐紮在蘭陵與郯縣兩地,應對廣陵劉備窺視。

至於西部邊境上的陰平、利城、合鄉三縣,張碩則將他們交給了李雨、司馬破、高衡三人,由他們各領2500人駐守。調謝奕作為鎮守西部的第三軍主帥,應對西線的種種變數。

除了以上駐軍外,每縣可徵募100衙役,由縣令直接統轄,充當衙役、消防員,及城管職責,維護縣內的諸多秩序。

禁衛軍方面保留2500人的一個師的編制,由周倉擔任禁衛軍師帥。由於禁軍性質,重組禁軍的人員以經歷過樂安之戰的乾國老卒為主。

考慮到乾國位列東海之濱,有臨近水路複雜的兩淮。張碩還特意組建一個水師,由目前張碩麾下,最精通水戰的謝玄擔任師帥,但由於乾國目前缺乏戰船和水卒裝備,所以謝玄麾下所部,還是他麾下的1000北府軍,並未擴建。

略去軍事上的佈置,在內政上,張碩也做出了一定調整。因天亙縣作為國都,故張碩著重設立了總督首都軍政的天亙令,暫由王彥龍擔任。具有參加早朝資格,可招募一個師的鄉勇維護天亙縣冶安。

從宗正司中,分出外交司和教育司,外交司專門用於處理各方的外交事務。司長由謝安的大舅哥劉惔(政70、智79)擔任。

而負責國內開辦學堂,屬理各項人才選拔的教育司的司長,則以亡國之君的蕭琮擔任,作為對西梁遺臣的安撫。當然,蕭琮這個教育司長只是個掛名。教育司的實際事務,還是掌握在教育司轄下的兩名主事手中。

其中一人,是由前日王安石推薦的高郵名士秦觀。也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蘇門四學士,婉約詞派宗師秦少游。而另一人,在名氣上就要遜色很多了。乃是東晉歷史上謝安的好友,齊名的東海名士孫綽,雖然孫綽在名氣上遠不如秦觀,不過,此人卻是謝安推薦。可以說,這兩人隱隱代表了乾國士大夫和世家體系在教育和選拔人才上的代表。

兵部司拆分為軍籍司、車駕司、武庫司。原兵部司司長李飛擔任武庫司司長,掌各地武庫,兵器、鹵簿儀仗;

原西梁黃門侍郎劉洎(政73、智83)擔任軍籍司司長,主管士兵徵募、武官選用,以及軍人籍貫的調查統計。

而掌管驛傳、馬廄牧事的車駕司,則暫時由王安石兼任。沒辦法,在現今張碩手下的這批人中,也就王安石對於馬政有著一定的瞭解,雖然說王荊公在這方面也是個半吊子,但總比謝安這些基本沒接觸過的世家子強。

畢竟乾國眼下的戰馬不過千匹,而騎兵對於乾國來說也是重中之重。對於這些數量不多的戰馬,張碩每日可是把他們當祖宗供著,凡是能從後世各種資料上找來的養馬經驗,都同王安石進行過諸多探討,在戰馬的繁殖飼養這一點上,他本人是容不得半點馬虎。

除了以上對對舊有部門的拆分分權。為了適應接下來乾國擴大數倍的國土,張碩也增設了不少部門。比如為了應對於國內愈發蓬勃的商業活動。張碩特意設立了商業司,進行統轄規範。

司長職務,交給了勞苦功高,痛失幼弟的麋竺。由他主持整個乾國的商業活動和相關的商業政策。同時負責全國鹽、鐵、茶等戰略物資的專賣事宜。

而為了保持乾國好不容易建設起來的廉政風氣。張碩也正式設立了負責監管官員的御史臺。

主管御史臺的御史大夫一職,交由了同當前的乾國體系,沒有半點利益關聯的蕭瑀主持。

【姓名】:蕭瑀,字時文

【稱號】:無

【身份】:乾國御史大夫

【職業】:文臣

【統帥】:73

【武力】:43

【智力】:91

【政治】:82

【魅力】:76

【忠誠】:75

【技能】:內政(大師)、輔佐(大師)、書法(宗師)、文學(宗師)

【兵種相性】:騎兵(E)、步兵(D)、弓兵(E)、水軍(E)、器械(E)

【特技】:剛正(1/10):小幅度減少麾下機構人員的徇私枉法行為,更好執行國家政策。

【裝備】:文士佩劍(白銀)

【功法】:《無定三絕》

【坐騎】:無

【陣法】:長蛇陣、魚鱗陣

【特殊兵種】:無

【歷史簡介】:唐朝初期宰相,梁明帝蕭巋第七子,隋煬帝蕭皇后同母弟。出身蘭陵蕭氏南梁房。孝順好佛,聞名天下。愛好學習,工於書法。剛正不阿,光明磊落,初封新安郡王。西梁滅亡後,進入長安,拜內史侍郎。直言進諫隋煬帝,貶為河池太守。

大業十三年,李淵兵入京師,他以郡降,封宋國公,任民部尚書。唐武德元年,拜內史令,總掌政務,深得信任。及平王世充,以預軍謀,進尚書右僕射。

唐太宗即位,遷尚書左僕射。嘗勸太宗行分封以保長治久安。然心地偏狹,不能容人。房玄齡、杜如晦新用事,權任稍分,他心不平,俟有過劾之。貞觀二十年,誣奏房玄齡結黨謀反,被太宗斥責,益不得志。旋自請出家而食言不行,太宗因奪其爵,貶商州刺史。不久徵還,恢復封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