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了,東吳大勢已去,孤親自領軍阻敵,由伯符你帶領家眷撤退,北上投奔乾國!”孫堅嘆了口氣,對孫策說道。

“父王,您這是何必!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我們現在跑,來日還有殺回來的機會!”見孫堅要留下來斷後,孫策大急,再次勸說道。

“我如何不知!但我們拖家帶口的撤退,速度肯定快不了,如果沒有人斷後,定會被兩國兵馬追上,屆時大家一個都逃不了。”

“那便由父王帶弟弟們北撤,孩兒領軍阻擋追兵!”

“孤還在呢,那輪得到你在這逞能。”

孫堅皺眉,繼而又道:“我心意已決,你速速下去傳喚城中眾臣與將軍,一同商議此事!”

孫策嘴巴微張,想要說些什麼,但最終還是放棄了。恭恭敬敬的退了下去。

片刻後,東吳國群臣便陸陸續續的來到了孫堅的御書房中,到場的歷史名士有不少,分別是丞相黃庭堅、司徒陶淵明、大司農文翁、衛將軍俞廷玉、車騎將軍廖永安、前將軍黃蓋、後將軍韓當、左將軍祖茂、右將軍朱治、驍騎將軍孫靜,以及廖永忠、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淵、趙伯仲、桑世傑、張德勝、華高、吳景、孫香、周瑜等諸將。

孫堅看著眼前的眾人,當即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眾人一聽,自家國君竟然要親自斷後,給他們爭取逃跑的時間,自然是不會答應,一個個都是慷慨激昂的要求赴死,將孫堅替換下來。

其中以黃蓋、韓當、祖茂三人的呼聲最大。因為他們和程普一樣,都是在孫堅登基之初,就追隨著孫堅的元老,赤膽忠心,天地可鑑。

“國君,如果您要留下來抵擋敵軍,那我們這些做臣子的,又豈敢背棄您,而獨自逃跑呢。”

車騎將軍廖永安鄭重說道。歷史上他與俞廷玉、趙普勝組建巢湖水軍,馳騁一方,後與俞廷玉領軍投降朱元璋。

其從1355年投奔朱元璋,到1358年的通州狼山之戰,前後共四年,廖永安如蛟龍入海,率領的水師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劉辰曾評價廖永安:“降王破國於指顧之間,斬將搴旗於談笑之頃。”

這兩句評價非常誇張,意思是廖永安在談笑間就能殺掉敵方將領,在須臾之間就能攻破敵方陣地,兩軍對陣,取敵將首級,輕鬆得不得了。可見,廖永安實在太過厲害,說他是元末第一水軍將領,也不為過。

一路高歌猛進,讓廖永安逐漸驕傲起來,接下來的宜興之戰,廖永安遭到了滑鐵盧。

1358年八月,徐達攻下宜興,廖永安率領一眾水軍將領直逼張士誠的老巢蘇州。不料,徐達剛離開宜興,宜興將領又叛投張士誠,廖永安得到訊息,只能掉頭幫徐達重新奪回宜興。

待徐達和廖永安二度收復宜興,張士誠派來援救宜興的大將呂珍剛剛趕到。呂珍不是徐達的對手,一戰而敗,只能帶著將士們乘船從太湖水面上倉皇逃走。水上戰鬥是廖永安的強項,廖永安帶領部下火速追趕呂珍。由於立功心切,廖永安逐漸脫離了徐達的大部隊。

太湖是呂珍熟悉的水域,他一路逃跑,廖永安則飛速追趕,呂珍計從心來,他把廖永安引到淺灘處。廖永安不熟悉水下環境,結果船隻擱淺,動憚不得,被呂珍活抓。等徐達的大軍趕到時,廖永安已經被捉進了蘇州城。

張士誠愛惜人才,親自為他鬆綁,希望他能“棄暗投明”。然而廖永安對朱元璋忠心耿耿,面對張士誠三番五次的勸降,廖永安始終不為所動,寧死不屈,張士誠無奈,只得將廖永安囚禁起來。

就在廖永安被俘的前幾天,朱元璋也俘獲了張士誠麾下一位重要人物,這個人就是張士德。當年,張士誠在高郵起兵反元,一共有18位元老參與,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其中,就包括張士誠的三個親弟弟。張士德便是張士誠的三弟,是張士誠最為倚重的一員驍將。

在常州之戰中,張士德和徐達對壘數日並不吃虧,可見張士德的能力之突出。後來徐達設下誘敵之計,終於將張士德擒獲。

張士誠心疼弟弟,在活捉廖永安後,派人給朱元璋送信,希望用廖永安來換張士德。兩軍交戰,交換俘虜這種事情並不稀罕。可朱元璋得知張士誠的用意後,直接拒絕!

張士德和他哥哥張士誠一樣,都是鹽民出身,雖然出身低微,但頗有志氣。他被朱元璋俘虜後,直接絕食而死。

當初張士德被朱元璋擒獲後,張士誠的老母親日夜催著張士誠救張士德,現在張士德死了,他的老母親驟聞噩耗,竟然也一命嗚呼。本來雙方可能還有緩和的餘地,現在張士德絕食而死,張士誠的老母親被活活氣死了這仇恨大的不言而喻。這導致了廖永安的失意,就這麼死在了蘇州城的大牢之中。

而在《皇朝》中,孫堅正是因為有廖永安以及其麾下的鑽石級特殊兵種——巢湖水軍,才能抵禦住項羽的數月攻打。如果不是孫輔的投降,以東吳的諸多水軍大將和九江郡錯綜複雜的水域,就算是項羽和劉裕這兩個強人聯手,也不可能在幾天的時間裡,打得東吳抱頭鼠竄。

“咱廖家就我與永忠兩人了。我留下,永忠離開,給我們廖家留個種。”廖永安略做考慮後,附而又道。

“大哥!要走你走,我留下!”廖永忠見廖永安準備慷慨赴死,讓自己逃跑,當即跳出來,反駁道。

“長父如父,我讓你走你就走!”廖永安瞪了廖永忠一眼,毫無商量餘地的說道。

“國君,帶末將的家室一起撤吧,末將留下隨廖將軍一同鎮守!”

黃蓋見狀,當即效仿了起來。而後有後代的俞廷玉、朱治、韓當等人也不落人後。孫策本想代替孫堅留下,但被孫堅給嚴詞拒絕了。

因為孫堅明白,只有自己留下來,將士們才會殊死抵抗。如果自己先走了,恐怕廖永安等人的能力再強,也無法領導一支軍心渙散的部隊,與劉宋、楚國的虎狼之師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