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孫策在孫堅、廖永安等人的注目下,與黃庭堅帶著三千人馬,走水路朝乾國而去。這三千人馬中,東吳將領、大臣的家眷就有近千人,士兵只有二千左右,不過這兩千水卒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普遍都是六階的水準,甚至有些都達到了七階。

“兄長,父王這一次恐怕是凶多吉少了,你是我們孫家的長子,可一定要振作起來啊!”

孫權來到了船頭,站在孫策的身邊。看著一臉迷茫的大哥,憂心匆匆的說道。

“仲謀放心,你大哥我沒這麼脆弱。”

孫策扭頭看著孫權,憐愛的摸了摸小孫權的頭,腦海中想的卻是自己離開時,自家父親私底下對他的交代:“若乾主雄才大略,為我孫家的昌盛,你需盡心竭力的輔佐他。如果乾主虛有其表,並非明君,你當謀而後動,自立為王!”想到這裡,孫策不由捏了捏拳頭。

“伯符,吾等此去乾國,當盡心竭力效忠乾王,助乾國一統南方。不可有其他的雜念!”

就在這時,一位身材高大、相貌俊美的少年也走了過來。此人正是孫策從兒時便結交的好友,周瑜,周公瑾!

歷史上,他是東漢末年的東吳名將,出身廬江周氏。精音律,當時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興平二年,助孫策於曲阿之戰中擊敗劉繇。建安三年起隨孫策平定江東。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七年,曹操責權送質,周瑜諫阻納質,建議孫權佔據江南,擁兵觀變,確立了割據江東、獨立建國的戰略方針。建安十三年,曹軍兵臨江東,周瑜分析曹操兵行四患,力主抗曹,並親率吳軍,以火攻大敗曹軍於赤壁。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此役奠定了漢末“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周瑜又率軍於南郡之戰中大破曹仁、徐晃聯軍,成功奪取軍事重鎮江陵,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提出“取蜀,並張魯,聯馬超,再以襄陽為根據地蠶食曹操,北方可圖”的戰略。在整裝取蜀途中病逝於巴丘,年僅三十六歲。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實奇才也”,他文武兼備,有雄才大略,是東吳勢力取得軍事成功和割據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被讚譽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公瑾不必擔心,我明白的。”

孫策嘆了口氣道,他明白周瑜的意思,對方是讓他隱忍,不能暴露出一絲一毫的野心,否則極有可能自己還沒動手,就被張碩給砍了。

周瑜聞言,默默點頭,隨後又對孫策問道:“伯符,我怎麼沒看見林典客?難道他沒有登船麼?”

“父王說需要林典客給他出謀劃策,分析對方將領的實力,所以把他留在了身邊,作為軍師。”

周瑜點了點頭,沒有在多說什麼。這事情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孫堅是想拿林燁陪葬,以免對方去了乾國,與張碩同流合汙,把東吳皇室買了。

異人的知識儲備量,周瑜是有所瞭解的。難得各大勢力之主的重用,完全是因為他們普遍沒有忠君觀念,且唯利是圖。林燁能得到孫堅的重用,完全是因為對方為東吳立下了赫赫戰功。如今東吳垮臺,孫堅十死無生,其自然不會為年僅16的孫策,留下林燁這麼個不確定因素。

而就在孫策、周瑜領著船隊,浩浩蕩蕩朝乾國趕來的時候,張碩已經按造約定,送凌進、孟海濤等人前往齊國了。為了安全起見,在這之前,張碩特意派戴宗去琅琊海曲縣,拜見了孫恩。將送一批人去青州的事情告訴了對方。

此時的孫恩,明面上還是五斗米道分教教眾,依靠其叔父孫泰是五斗米道的分教教主身份,聚攏教眾,擴充兵馬。

對於張碩能提前派人告訴自己,孫恩頗為受用,在與其叔父孫泰進行一番溝通後,孫恩願意給乾國讓路,不過乾國要允許他們五斗米道在乾國地界佈道。

對於孫恩的交換條件,張碩反覆考慮了數遍,最終覺得對方也就只能在海域上對乾國造成威脅。只要自己把控好,五斗米道不可能在乾國翻天。

於是乎,張碩同意了孫恩、孫泰叔侄的要求,讓五斗米道在乾國佈道,同時,孫恩也在海上給乾國開啟方便之門。只要乾國船隊人數不超過1000,不攜帶大量的武器裝備,孫恩的海盜艦隊不會攻擊乾國的船隻。當然孫恩只是限制自己的部下,其他的小海盜團體,他是不干涉的。

而在送凌進與孟海濤離開的時候,張碩終於從沈亦欣那裡,得知了孟江雪留在乾國幫他的原因。

因為在孟江雪失敗後,其父有將其嫁給凌進之子凌民雄,鞏固雙方結盟關係的想法。

孟江雪不想成為政治的犧牲品,所以決定輔佐張碩,最後在博一把,贏了婚姻自由,輸了嫁給凌民雄。當然也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乾國強大之後,孟家用孟江雪與張碩聯姻。當然,到那個時候,是否同意聯姻,就看張碩的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