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君,太宰之職在乾國傳承已久,貿然更改恐怕會引起朝野動盪啊。不如先從其他方面入手,等時機成熟之後再做打算吧。”

王安石剛剛說完這句話,御史大夫蕭瑀緊接著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糜竺等人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諸位愛卿不必如此焦急,請先聽孤把話說完。孤所說的內閣制度並非是要完全推翻太宰之職,而是要用內閣來取代它。具體來說,我們將設立內閣首輔一人,內閣次輔兩人,以及若干名內閣大學士。”

張碩一邊說著,一邊揮手示意那些還想繼續發言的大臣們安靜下來。

“內閣首輔依然是百官之首,負責統領全域性;而內閣次輔則作為首輔的副手,協助他處理各種政務;

至於內閣大學士雖然沒有實際權力,但他們將會與司禮監、內閣首輔和內閣次輔一起協助孤批閱奏章、處理國家大事,相當於是孤的智囊團或者說是參謀團隊。

而且,這些內閣大學士被允許參加朝廷議事,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

張碩條理清晰地闡述著自己對於新制度的設想,讓在場的眾人都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

謝安聆聽著張碩的一番言辭,心中同樣有了權衡。

張碩所提出的內閣制度,表面上看,他依然位居百官之首,但實際上,他卻受到了內閣次輔的牽制和監督。

往昔,只有他和高力士一同協助張碩審閱奏章、參與國家決策。在這種情況下,他的政治理念在乾國幾乎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然而,如今張碩打算讓內閣次輔以及眾多內閣大學士共同參與處理政務。這樣一來,工作效率無疑會更高,但同時也意味著,他將不再能夠獨攬大權,朝堂之上也不會再是他一個人的“一言堂”了。

“國內閣制度確實能夠更好地協助國君處理朝政事務,微臣認為此乃妙計良策!”

在經過短暫的深思熟慮之後,謝安當機立斷,第一個站出來發表意見,表示支援張碩所提出的改革方案。

儘管在很多情況下,謝安需要為謝家的未來發展深思遠慮,但這並不會影響到他對張碩的一片赤誠忠心。

此外,引入琅琊王氏進入朝堂,張碩勢必要賜予他們相應的官職以示安撫,而內閣次輔之位必定會有一個名額屬於王家之人。

琅琊王氏出了一個心懷不軌、企圖謀逆的王敦,而謝家則一直以來都忠心耿耿地輔佐著君主,從未流露出任何野心和越矩行為。因此,在乾國的政治地位方面,王家幾乎沒有可能超越謝家。

出於對乾國未來前途命運的考量,謝安自然不會因為個人的私慾雜念,而輕易否定張碩的獨到見解。畢竟,謝家早已與乾國緊密相連,榮辱與共,休慼相關。

正主的謝安已然接受了張碩的改革,其餘幾位大臣自是不會多言,張碩當即便宣佈了自己的相關任命,原太宰謝安任內閣首輔,教育司司長蕭琮任內閣次輔,玩家林燁任內閣大學士,而教育司司長一職,則由東吳降臣文翁(政83,智91)接任。

文翁在政、智屬性上,雖較黃庭堅與陶淵明並無優勢,但其特性“興學”,對教育卻有額外的屬性加成。

興學(310)——治下所有學子學習文學類知識時,經驗獲取速度30。

此次的調動將於次日早朝上正式公佈,同時也會向乾國各地釋出小試選吏的訊息,此事仍將由教育司與吏治司聯合操辦。

因為兩司早前就在為來年的春試做準備,所以這次小試的題材並不難選,兩司有信心在三天內完成選題。

不過張碩考慮到公告下去需要時間,且學子們也得準備準備,所以將時間定在了七天之後。

藉著這多出來的幾天時間,讓兩司好好佈置一下考場,免得太過寒磣,不僅丟了國家的顏面,還讓人覺得對科不重視,對學子不尊重。

而就在乾國這邊穩步發展之際,華夏區各大州郡之間的紛爭也沒有停過,其中尤為突出的是不久前異軍突起的楚天。

這傢伙原本只是一個出身益州的自由玩家,後來得到甘寧的輔佐後,才得以發跡,在朱崖郡張華的幫助下,登陸朱崖州得了一個根據地。

結果不久前他竟然又勾搭上了冼英,這冼英又名冼夫人,乃是朱崖州俚族中一支龐大部落的首領,在歷史上更是南北朝至隋朝初年舉足輕重的政治、軍事人物,她與其子孫統轄粵西及海南地區長達一百餘年之久。

冼夫人一生都能看清形勢,順勢而為,先後歸順梁朝、陳朝以及隋朝三代,並受到了七位君主的冊封,成功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推動了民族的團結。《隋書》與《北史》兩部正史皆為她立傳,後世之人尊稱她為“嶺南聖母”!

就在一個月之前,楚天將冼英迎娶進門,封為農國王后,也因此獲得了眾多俚族原住民的擁護。有了這些原住民勢力的支援,農國軍隊勢如破竹,一路高歌猛進。其中大將甘寧更是在戰場上英勇殺敵,一舉斬殺了彭國大將高興,短短三日便接連攻下彭國十八個縣城,還生擒並處死了彭王彭宏珅。

如今朱崖州僅剩南王葉添啟與周王周朝天兩人合兵十萬與農國艱難抗爭,不過因國中缺乏大將,又得不到本地俚人的支援,局勢十分被動,隨時可能被農軍擊潰。

論壇中,絕大部分的玩家,都覺得農王楚天極有可能拔得頭籌,成為第一個統一一州之地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