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王韶與郭默兩邊的夾擊,周訪怡然不懼,指揮著麾下五萬餘兵馬,與兩軍爭鬥,絲毫不落下風。

反倒是王韶與郭默這邊,因為內部都存在問題,士氣本就不高,因久久拿不下週訪,導致士氣不增反降,在經過近一個時辰的慘烈廝殺後,兩人竟被周訪反制,落入了下風。

不過有這一個時辰的緩衝,足夠蘇峻跑到銀龍軍大營救援了,在得到蘇峻的彙報後,趙雲雖有疑慮,但還是毅然選擇出兵增援。

出於謹慎,趙雲讓柴存領本部人馬作先鋒,趙雲率其餘人馬跟在後面。如果這是周訪的誘敵之計,他們也能有時間作出反應。

當趙雲領軍趕到的時候,三方人馬還在混戰,不過周訪已經領軍從王韶與郭默兩人的包圍圈中殺出。

隨著銀龍軍的加入,勝利的天平終於不可避免的倒向了乾國這邊。

“將軍,乾軍已經數次衝破吾軍戰陣,我軍已知戰死的幢主就有二十餘人,其中包括了頗有勇名的風會、傅玉、龐毅、苟桓,現在將士們士氣大損,已無多少戰鬥意志,再這麼下去,大家都得葬送在這裡啊……”

黃嘉善身披甲冑,從遠處疾步來到了位處中軍,排程兵馬與乾軍作戰的周訪面前,摸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心情有些低落的向其彙報道。

周訪聽著黃嘉善的彙報,看了眼外圍的十餘萬乾軍兵馬,心中不由得升起了一股無力感。

“吾盡力了!”

周訪嘆了口氣,繼而對身邊的親衛們說道:“下去下令,全軍向北撤退,返回琅琊!”

“將軍,便由吾領兵斷後吧!”

周訪看著請戰的黃嘉善,心中也明白了對方的意思,沒有過多猶豫,便直接點頭道:“有惟尚斷後,吾無憂矣。”

因為王韶軍與郭默的軍現在的戰鬥意志不高,而銀龍軍這邊也人困馬乏,導致周訪在付出數千傷亡後,便帶領這主力兵馬殺出了包圍圈,唯留下黃嘉善獨領一萬人馬斷後,阻止乾軍追擊。

而黃嘉善在見周訪領軍已經脫離視線,而己方也已經傷亡大半後,不等趙雲招降,便直接主動投降了。

即墨黃氏乃是即墨縣第一望族,在當地享有盛譽,想要快速讓即墨安定,少不了要請黃家出面協助,因此面對黃嘉善的投降,趙雲只是略做斟酌後,便欣然接受了。

而這一點,周訪也早有預料,早在黃嘉善提議留下斷後,他便明白了黃嘉善想要投降的心意,畢竟黃嘉善是即墨縣令,不屬於軍方,斷後的事情,怎麼輪都輪不到他。

至於周訪改變先前想要死戰的想法,也是因為他從郭默、蘇峻之亂中,看清了這些東晉士族之心,如果自己堅持死戰,可能最後不是死在乾軍手上,而是死在自己人手上。

就如同他早前說的那樣,他已經盡力了,只是東晉在王氏的幫助下統一琅琊,給了各地世家太多的讓步,以致於東晉軍隊近乎全部由以世家為主的流民帥掌控。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東晉皇權勢微,軍政被各大世家把持的現象,甚至出現了“王與馬共天下”之說。

周訪兵敗而歸,次日臨近午時,便回道了琅琊王城,司馬睿攜以王導為首的東晉群臣出城相迎,並無怪罪周訪的意思。

對於司馬睿的態度,周訪十分感動,但同時也為東晉的未來憂心忡忡,更為司馬睿每況愈下的身體擔心。

琅琊王氏在琅琊郡根深蒂固,東晉又是因為在王氏的支援下才統一的琅琊郡,以致於東晉朝政近乎被王導把持,這一點一直是司馬睿的心病,現在面對齊、乾兩國的圍攻,東晉國隨時可能敗亡。

五天前,心力交瘁的司馬睿突感風寒,一病不起,如今雖然出面迎接周訪,但臉色蒼白的沒有一絲血色,宮中甚至有傳言流出,司馬睿可能熬不過這個冬天!

唯一讓周訪有一絲慰藉的是,回到王城後,他並沒有聽出自家國君有投降乾國的意思,這個想法很多來源於琅琊王氏的當今家主、東晉丞相王導!

而也就是在這一天,司馬睿以自己身體抱恙為由,讓王導、刁協、劉隗三人互相協助,打理朝政;以周訪為主、郗鑑、王含為輔,統領琅琊禁軍堅守王城。

刁協與劉隗兩人屢加彈劾以琅琊王氏為首的東晉士族,是深得司馬睿器重的皇權黨,如今司馬睿重用這兩人與王導一起輔政,又重用自己這個敗軍之將為主帥,已經表明了他排斥世家,不甘歸附乾國的想法。

周訪臨危受命,以死宣誓一定堅守王城,與齊、乾兩國抗爭到底,堅持到田齊國援軍的到來。

是的,在司馬睿得到齊、乾、蜀結盟,意圖三分徐州的時候,司馬睿便遣使前往徐州周邊郡縣求援,不過那些勢力大部分都因為種種原因,還處於觀望狀態。

唯有姜齊在昨日已經明確表明不日便派兵馳援琅琊郡,維護東晉在琅琊的正統地位。

結果就在司馬睿與周訪等人,覺得東晉還有機會的時候,領軍在東武縣抵禦田齊的王敦卻遭遇大敗,敗逃東歸。

東武的失利讓東晉國上下再次緊張了起來,王導在與刁協、劉隗協議之後,決定讓王敦呆在莒縣,與原駐守莒縣的劉牢之合兵,繼續抵禦田齊的進攻。

只是王敦早在之前田齊與乾國沒有入侵的時候,就一直保持著獨立,處於聽調不聽宣的情況,如今東晉大勢已去,他更不會聽從,一路東進,直逼琅琊王城。

而劉牢之目光短淺,還是個利己主義者,在自覺東晉必亡後,直接放棄莒縣,領著麾下一萬兵馬投到了王敦,與對方一同前往王城。

。東晉國:君主司馬睿。國家疆域五縣。內有名士王導、劉隗、刁協、戴淵、謝裒、劉遐、庾亮毛寶、朱序,陶侃、周訪、桓宣、郗鑑、蔡謨、桓彝、徐盛、劉超、王象乾、周永春、王敦勢、王含、王應、王嶠、王廙、王舒、王稜、王彬、錢鳳、趙誘、朱軌、鄧嶽、王化貞、司馬紹、司馬裒、司馬羕、司馬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