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乾國境內的淮夷,除了一小部分逃進了朐山之外,其他的基本都已經被各縣乾軍控制了起來,除了精挑細選出的12500名戰士,組成淮蠻軍外。還有三十多萬的淮夷俘虜,被編入了府兵體系之中。

加上原本各地招募的府兵,整個東海郡的府兵人數突破到了近40萬。在這種龐大的基數下,原本只是處於草創階段的府兵機制,已然無法支撐起這幾十萬人體系運轉。

甚至,就連乾國的國家面板上的國家精神一欄,都多出了一個“府兵冗餘”,降低軍隊組織力5的大debuff。為此,張碩不得不對乾國的府兵體系不著手進行改革、進一步完善軍府制度。

在經過謝安、王安石、王彥章、劉洎、趙雲、黃忠、謝奕等人的各抒己見後。張碩決定改變原本由屯將管理各鎮府兵並負責日常訓練。安撫使從事監督,同時負責安撫府兵,署理日常生產內政事務的分工制度。重新劃分各級軍官,進行分級管理。

新的府兵制度下,府兵以戶為單位,無論一個戶口是一人,還是十幾人,一率由當戶內部人員自行選出一人,擔任戶長。每100戶由一名鄉長管理。然後以地區為單位,每鎮設定一名安撫使和鎮守使分管文武,而在鎮級之上,再設定一名指揮使。統轄所屬鎮鄉的府兵。

農忙期間,各鎮青壯府兵每日需分批次,在鎮守使的帶領下進行不低於一個時辰的軍訓。農閒期間,則所有青壯府兵每天都要進行不低於三個時辰的軍訓。其餘時間則在鄉長的帶領下,完成當地的生產指標。

指揮使負責傳達朝廷的旨意,並進行監督、審查。戶長則是為了協助鄉長與鎮守使的工作,便於集中管理。

安撫使獨立出來,雖與鎮守使平級,但不受指揮使管轄,直隸於張碩,負責安撫、監察,同時有干涉轄下人事的權力。並且需要定時向朝廷彙報所轄地軍府的各種情況。

當國家爆發戰爭後,朝廷將根據情況,向各鎮各縣下達徵召府兵的數量和任務。這些府兵將由鄉長挑選出來,由鎮守使與指揮使統領、指揮。

當然,在徵召府兵的事情上面,張碩也進行了一些限定,並非是任由鄉長隨便挑選的。首先是均衡,一般情況下一戶出一個,這次上了戰場,下次就不用去。以戶為單位計算,不以人頭計算,雖然看上去有些不公平,但也是為了側面鼓勵軍戶生育。

其次是保種。也就是說每個軍戶中的老人、女人在戰時都必須按規定上戰場,平時也要響應朝廷徵召,做為基建軍團,承擔各種工程以及其他任務。但他們家中可以保留一個9歲到30歲的青壯男人不上戰場,用以延續後代。

鄉長挑選人員,由安撫使稽核後,才能送去前線。如果發現其中有問題,輕則鄉長免職,重則斬首,甚至會影響到其家人。

除了戶長是自行選擇以外,鄉長由編制內的100位戶長進行投票選舉。而鎮守使與安撫使都是由張碩直接進行任命。且最多五年,就要調換輪轉一次。

這一次與蜀國一戰,乾國雖然損失不小。但卻證明了乾國的實力,不僅外部投靠之人與日俱增,內部將士、百姓的歸屬感也是提升了不少,軍中死忠之士,高達近千人!而張碩就是從這些死忠士卻中挑選出的人員,他們的能力或許並不出色,但卻絕對忠誠,便於張碩整合府兵,降低叛軍的誕生機率。

至於指揮使的人選,就不能這麼馬虎了,至少也得是武將級別的。除了謝泉(謝玄三哥,統47、智74)、謝豁(謝玄六哥,統52、智71)這兩個在抗蜀之戰中表現不錯的謝家後輩外,目前空閒著的郭家二哥郭平(統70、武63)和五弟郭德成(統65、智76)也被利用了起來,四人分別擔任利城、陰平、樂安、郯縣四地的軍府指揮使。

郭家四兄弟前來投乾,結果兩個是師帥,兩個是指揮使,可謂是極具恩寵,光宗耀祖了。

至於其他五縣的指揮使,因為乾國沒有閒置的名將,張碩又不想啟用太多的謝家、蕭家子弟,而沒有馬上任命。只是是讓謝安與王安石兩人閒暇之餘,多去地方上走走巡視一番。

……

徐州雖然歸於平靜,但卻是暗流湧動。各方勢力,都在積蓄著力量,準備施行雷霆一擊。

在張碩的重點關注,以及國家精神“大興土木”的加持下,東海郡各鎮各縣之間,全部修建了一條寬約三米的官道。

自樂安國繳獲的兩張特殊圖紙【大唐龍坡監建築圖紙】、【海清寺阿育王塔建築圖紙】前者也已經基本完工,後者也有了40的完成度。海清寺阿育王塔坐落在樂安郡城中,而大唐大唐龍坡監則建立在郯縣境內的一處大平原上。

原本張碩是準備把海清寺阿育王塔建立在天亙城,作為國都一處標誌性建築的,只是張碩個人不喜歡佛教,謝家又多是修道之士,在經過反覆衡量後,張碩還是決定不將其建設在國都之內,而是將其建設到了樂安郡城。

因為蘭陵郡城之內的蕭家,雖然不排斥佛教,甚至齊、梁二房的族人中,也不乏禮佛之士。但這些人基本都已經隨著齊、梁二房南下。族中剩下的大多都是以儒者和通道之人為主。對於這些人,張碩並不想,也沒必要把海清寺阿育王塔修到蘭陵郡城,去膈應他們。

索性就把這玩意甩到了臨近東晉的樂安縣去。等這玩意完工後,說不得還能從隔壁東晉多吸引幾個傳教高僧或是佛門人才過來呢。

“介甫,看來你是任重而道遠啊。”

看著眼前已經栽種了部分牧草,其內卻只有零星幾十匹馬的大唐龍坡監。張碩露出來一絲苦笑。

因為眼下距離阿育王塔的完工還要再等個把月。所以張碩同負責管理馬政的王安石,先來到了大唐龍坡監視察。雖然這棟建築已然完工,但此刻大唐龍坡監目前大致上還屬於半閒置狀態,畢竟徐州可以養馬,但乾國目前並沒有多少種馬可以進行培育。

因為公馬的發情期比較長,而處在發情期中的馬。它們的脾氣相當暴躁,即便是已經被馴服的馬,也有可能發生意外。如果帶著這種馬上戰場,士兵非常的危險。

如果不閹割戰馬,那麼就必須帶更多的母馬上戰場,為母馬修建飼養場所,且需要照顧、飼養它們。戰時的運輸本來就是一個非常複雜、困難的事情,飼養母馬所需要的草料又是一大難題。

而且公馬和母馬交配後,母馬會生小馬,這又需要付出資源和人力去打理,本來在軍隊中,生活就是一個艱難的問題,更別說照顧母馬和小馬了。

如果中間出現了什麼問題,極有可能讓騎兵部隊馬上崩潰,後果極為嚴重。而閹後的戰馬不單隻杜絕了這一類的問題,而且在戰鬥中還會配合主人的指揮。所以無論是哪個國家的戰馬,都會進行閹割。

比如眼下乾國,除了趙雲的夜照玉獅子、黃忠的燎原火、王彥章的丈二青鬃馬這些頂級名將自帶的良駒是沒有閹割的公馬外。也就只有從孫儒那裡繳獲的七十二匹青銅級種馬和十六匹白銀級種馬了。想僅靠這些種馬,擴大乾國的騎兵隊伍,根本是杯水車薪。

“單以這些青銅、白銀級的種馬,恐怕也就只能大面積繁殖黑鐵級的馱馬了,像青銅級的基礎戰馬,也得幾年後,才能大規模繁殖。”

王安石聽著張碩的感嘆,也是一臉無奈的說道。他倒是想要擼起袖子大幹一場,可乾國的條件不允許啊。

“青銅、白銀級的種馬,無法大規模繁殖同階馬匹麼?”

聽王安石說只能大規模繁殖黑鐵級的馱馬。對於養馬一事,屬於門外漢的張碩,不禁皺眉問道。

王安石無奈搖頭,耐心的對張碩說道:“國君,如果真的能大規模繁衍同階馬匹,那如今恐怕連鑽石、傳說級的戰馬,都遍地都是了……種馬最低等級都得是青銅階的,他有九成的機率繁衍出黑鐵級馱馬,差不多一成的機率繁衍青銅級馬匹,至於白銀級馬匹,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機率能夠繁衍出來。

至於再高一級的黃金級馬匹,那是想都不用想。若是有青銅級種馬生出了黃金級的良駒,那幾乎無異於神蹟!

也就是說種馬的等階提升,可以提升生育高階馬匹的機率,但想生同階馬匹,那麼機率都不可能超過10,至於更高階的,則機率更是小的可憐。微臣說幾年後能夠大批生產青銅級戰馬,那都已經有些想當然了。”

“如此說來,想要儘快發展我們的龍坡監,只能去北地,收購一批種馬了?”

張碩聽完王安石的解釋,漠然點頭,試探性的詢問道。

“不錯!”

王安石點了點頭道“雖然兩淮一地,也有少量種馬往來,但至多不過青銅階,價格還高達千兩白銀。想要更高層次的馬種,只能往北地而去。但北地之人,一直都想著壟斷戰馬市場。國君派人向他們購買一批青壯戰馬,應該沒有什麼問題。但想引進種馬,恐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啊。”

張碩聞言,理解的點了點頭。北地的那些勢力也不是傻瓜,為了維持足夠利潤,更好的壟斷戰馬市場,他們自然是隻對外出售閹割後的戰馬。

張碩想從北地引進種馬,不僅乾國得有實力,且還需要相應的人脈關係,否則他那企圖引進戰馬的想法,永遠也就只能是個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