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的訊息可真靈通。為何剛剛不向孤彙報?”

見自己沒說,謝安就知道三萬聯軍的事情,張碩有些無奈的問道。對於謝安的這種品性,張碩心中還是有一絲厭惡的。合著你不問,他就揣著明白裝糊塗。你一說,他又好像什麼事都瞭然於胸。

“臣也是今早才得到的訊息,國君剛剛不是忙於批閱奏摺麼,微臣不敢耽誤國君處理大事,想著等國君忙完諸事後,再向國君稟報。”

謝安微微一笑,坦然自若道。雖然他支援乾國統治東海郡,但對於張碩不斷打壓世家的行徑,還是頗為抵制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謝安在非重要事情上面,一般都保持著這幅被動的模樣,讓張碩主動尋求他的幫助。從而讓張碩明白,乾國的發展離不開他謝安,也離不開謝家。

“安石對此事有何看法?”

張碩並未過多糾纏,而是直接切入了正題。

“依臣看來,這不過是在齊國崛起之下,孟海公和秦風兩人在抱團取暖罷了。”

看了看一臉考校之意的張碩,謝安渾不在意,依舊是一臉淡然道:“單從聯軍兵分兩路,各自從東西兩個方向進入彭城,就不難看出兩國雖表面結盟,但背地裡都各有謀算。

反觀齊國兵精糧足,主帥匡章、副將田文、軍師田單皆非泛泛之輩。齊國朝中,更有田文之父,靖郭君田嬰的支援。如此,齊軍內外一體,上下同力。豈是人心不齊的聯軍所能相抗?故臣以為,這三萬聯軍最多隻能延緩齊國推進的速度罷了。”

“那以安石之見……”

“以臣之見,我國當北援東晉,避免齊國坐大。”

“可眼下我國名義上與齊國仍舊是盟友。當初蜀國入侵,齊國雖然敲詐了我們一萬石糧食,但也實實在在出兵為我們拖住了嶗國的兵馬。此時我國如果直接和齊國翻臉,是不是會落人口舌?”

張碩聞言,不禁一陣遲疑,畢竟當下乾國與齊國依舊有著盟約,雖然說亂世之中,條約這種玩意,就是用來撕毀的。但毀約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卻不能不讓他三思而行。

“國君放心!”謝安輕笑道:“援助東晉,並不代表就要與齊國正面衝突。眼下兩國征戰,我國只需保持中立,並遣使,以同東晉國結盟。如此,給予對方一些交易援助,那齊國哪怕有不忿之意,卻也挑不出什麼毛病。”

看著一臉笑意的謝安,張碩明白,對方是早已想好了一套流程。當即直言說道:“安石言之有理。那麼你覺得我國與東晉之間,能有哪些合作專案呢?”

“據臣所知,我國掃平東海郡各地的戰鬥中,繳獲了一批數量可觀的黑鐵級兵甲。而之前乾蜀兩國的灌水之約中,蜀國也賠償了我們一批裝備。此外,國君督建的異人工坊,每月也能產出數量不下兩萬的黑鐵級箭矢。這些兵甲不正是對東晉最好的支援之一麼?”

“那東晉能給我們乾國什麼?”

張碩說罷,似乎又想到了什麼,當即說道:“孤對錢不敢興趣,用錢夠買的提議,就不必說了。”

“琅琊的礦場資源不錯。據臣所知,東晉國國庫之中,就儲存了大量的生鐵。用成品換原礦,後續還能製造更多的裝備。”

“單單支援他們一些裝備,恐怕並不能把幫他們擺脫困境啊……”

張碩無奈說道。顯然,對於謝安用裝備換生鐵的建議,他已經認可了。

“不止裝備,我等還可以同東晉國進行一些其他方面的交易。目地並不是真的讓東晉有抗擊齊國的力量。而是讓齊國明白我們的態度,從而產生忌憚,不敢輕舉妄動。”

謝安胸有成竹的說道,彷彿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如此便依安石的意思,不過主動權還得在我們手中。東晉國什麼時候派遣使者過來了,就什麼時候結盟。”

張碩贊同了謝安的意思,不過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只有東晉國跑來尋求幫忙了,那東晉國才算欠他的。如果是他主動找東晉結盟,那麼就只是平等結盟,不存在誰幫了誰。

雖然張碩並不想齊國做大,但眼下東晉肯定比乾國要急很多。主動權原本就在乾國手中,張碩不想因為謝安的隻言片語,而放棄這個主動權。

“琅琊王氏的王敦早有了和國君結盟的想法,只是不能確定國君之意。稍後微臣書信一封,送到那王敦的手中,其必遣使,前來尋求國君的支援。”

“王敦?不是東晉的朝廷麼?”

張碩一聽謝安的話語,不禁愣了一下。歷史上王敦可是謀反的主。雖然在《皇朝》中,因為種種因素和巨大的外部壓力,王敦眼下並未直接與東晉朝廷決裂,但依舊處於半獨立的局面。謝安提王敦,而不提司馬睿亦或者王導,其意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我等之意主要在於壓制齊國,至於結盟的物件是誰,卻並不重要。”

謝安微微一笑,而張碩聞言也跟著笑了起來。兩人似乎達成了某種共識,互相心照不宣。

“國君,史治司司長王安石前來彙報。招賢館內又來了一對兄弟。經考效,兩人的能力都非常出眾,目前已經安排在館內住下,隨時等候國君的召見。”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御書房外,傳來了戴宗的聲音。

“又有人才入乾了?他們是從哪裡來的?姓甚名誰?”

張碩聞言,興奮的詢問道。自乾國在劉備和汪直的圍攻下,安然無恙後。近日來,有大量的人才或被舉薦,或自薦,想要在乾國出仕。招賢館內,更是人滿為患。其中不僅有東海九縣之人,還有不少是從周邊郡縣過來的,不乏一些歷史名人。

比如蘭陵蕭氏的蕭望之(智82、政86);匡衡舉薦的郯縣名士、經學大師後蒼(智78、政75);自薦的陰平縣人毛遂(智84、政73);還有自下邳前來投靠的下邳蕭縣人薛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