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如梭,歲月蹉跎,時光荏苒,從1967年到現在5年時間過去,不知不覺來到1972年,現在的書法服務站並沒有太大的飛躍發展,用張澤的話說:華夏經濟迅猛發展的時機還沒有到來,5年來書法服務站的經營狀況是穩中有升;張澤不管社會上對電腦的需求量多大,每年只對外銷售200到300臺,只舉辦二到三次電腦操作培訓班,就這一項張澤的資金積累已超千萬;每年舉辦二期青少年書法培訓班,來擴大書法服務站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書法服務站營收方面,除了打字、列印營業收入增幅不大,其它專案還是生意興隆;為配套電腦銷售還成立了電腦售後服務部,維修電腦和出售紙、墨盒、印表機耗材等商品。總的來說東江書法服務站5年來基本保持欣欣向榮、穩步發展的局面。

書法服務站在張澤共同富裕政策指導下,每個人都富得流油,張有為、王桂花夫婦掙的錢根本花不了,加上張淦、張沙的工資,全家都在城裡住,所有都是單位開支,張澤每月轉賬2000元到媽媽的賬戶,累積下來,王桂花的家庭賬戶餘額,達到驚人的13萬元華夏幣,大哥張淦已經積累了近2萬元,就連老三張沙也有超萬元。

張澤一直沒有告訴媽媽以及大哥、小弟,自已有了多少錢,但是張澤向全家人保證,不管今後成就有多大,都是三兄弟的共同財產。張有為、王桂花夫婦聽了很欣慰,其實他們夫婦性格相近,心胸開闊、豁達,從不糾纏家庭瑣事,對三兄弟的事業和發展,從不設條條框框,任其自由發揮,他們信奉的是: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莫將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張澤信守承諾,在前二年就給大哥張淦、小弟張沙、堂姐張秀麗各買了一塊進口手錶,張秀娟看了羨慕不已,張澤一不做二不休也給張秀娟來了一塊手錶,堂哥張傑早就有手錶了,這樣堂兄妹皆大歡喜。

幾年下來二伯母李玉芬,她的存摺上有了近2萬元,張秀麗個人過萬元、張傑也超過8000元,就連張秀娟也有近6000元存款,現如今張有富家早已脫離苦海,搖身一變已是富甲一方。

張傑在老家原來的基礎上又新增加一間,作為婚房,去年就結婚了,媳婦叫王曉燕,初中畢業,也是農村人,二伯母看人家姑娘好看、大方、賢惠,就同意了這門婚事,在二伯母的請求下也加入了書法服務站工作,張澤把王曉燕安排在電腦售後服務部,王曉燕老實本份,做事一板一眼,踏踏實實,深受同事好評。

大伯家二位堂哥:張建和張浩也是今非昔比,徹底翻身了,自從來到書法服務站工作,確實脫胎換骨,改變不少,認真學習,力求上進,張澤一視同仁,也給了很高待遇,早就成家立業,大伯母感嘆最後還是老三兄弟挽救了她們一家,要不然這兩兒子成家非常困難,在農村可能一事無成、很難有所作為。

還有一件事也值得交待一下:張澤初中同學徐芬三年前偶遇江雲浩,交談中得知張澤的書法服務站做得風升水起,有了投奔的意思,經江雲浩和張澤商量,畢竟同學一場,平常張澤總是稱其小姐姐,再說相處也算融洽,徐芬本人也是人品端正、聰明好學,就接納了徐芬小姐姐請求,並將徐芬安排與王曉燕搭檔,三年下來,徐芬小姐姐工作努力、頭腦靈活、認真負責,才能初顯。

張澤曾經的同學、同村的好朋友王小路經過考試成為光榮的華夏警官,身穿純白色警服,受人敬仰,左右逢源,也是志得意滿;另一個好朋友李志明前幾年透過招工進入一家華夏國企,到也如魚得水,靠自已的不懈努力,風升水起,成為單位的培養目標,前途一片光明。這些老朋友不忘初心,張澤一直與他們保持聯絡,時有來往,守望相助。芒芒人海之中,在人生大舞臺上,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已的角色,有各自的機遇和造化,強求不來,張澤總是在心中默默的祝福兒時的朋友前程似錦,出人頭地,一切安好!

張澤每年都以書法服務站的名義捐贈10萬元華夏幣給兒童福利院,用以改善兒童福利院的生活和教育經費的不足,成為東江市對兒童福利院最大的捐贈企業,也徹底改變了東江市兒童福利院經費不足的困境,書法服務站每年都受到上級部門的表揚,王桂花、張澤每年都是東江市慈善事業的積極分子,黃院長和書法服務站的張澤對慈善事有著共同的熱愛和執著,久而久之成為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

如今的書法服務站已經擴大到四個部門:服務一部主要是打字、列印、普通影印、彩色影印、傳真收發,列印大幅的機械圖紙;服務二部主要是彩擴、照相器材的出售等專案;服務三部主要各類培訓;服務四部主要是電腦以及電腦消耗品的銷售和售後服務,服務四部的店面在書法服務站西側50米處,由二間店面組成,不過只有店面沒有住房,是張澤在前年用5200元華夏幣購買的。對書法服務站而言,只要有書法要求的客戶上門,都由張澤直接接待,保證有求必應、滿意而歸。

張有為作為書法服務站的主任,也是書法服務站的機動力量,哪裡需要就出現在哪裡。協調書法服務站各個部門之間的配合,確保書法服務站正常運作。

實際上張秀娟也是書法服務站的重要機動力量,她平時是收款員,要是有忙不過來的部門,張秀娟就會主動去幫忙,別看張秀娟文化程度不高,但非常靈動,能幹,經過幾年的實踐鍛鍊和自我學習,已經初露鋒芒,管理能力也悄悄的上了一個臺階,與小嬸子王桂花等同事配合默契,工作上積極主動,一直以來書法服務站的運營都很流暢,與張秀娟的努力密不可分。

現在書法服務站全體人員的精神面貌更是沒得說,就連一天到晚無所事事的張澤奶奶也是整天笑呵呵的,怎能不高興,吃得好穿得好,想做事就要搶,現在三房所有小輩對她都很好,尤其是大房兩個大孫子,如今對奶奶敬重有加,關懷備至,隔三差五的就有孫子、孫女給她買東西,送錢,尤其是張澤一給就是100元華夏幣,看看現在再想想以前,真是天上地下,說起過往,總是說老頭子沒有福氣,早早離開人世,沒有過上現在的好生活。

張澤知道華夏的經濟大發展要在1980年左右,現在還不是全面展開的時機,現在要做的就是打好基礎、做好準備,所謂準備是二方面,一是資金準備,二是人才儲備。現在資金有了一千多萬,這數字還在快速的增加之中,人才培養不能落後,張澤私下和大哥、小弟說:“我們現在有錢了,但這才是開始,不能忘記學習,我們曾經說過要一起去京都上大學的。”實際上三兄弟從來就沒忘記學習,只是學習的形式有了變化,已經沒有機會三兄弟一起坐下來安靜的學習了;張澤組織全體員工開會,要求大家注重學習,我們的事業才剛剛起步,將來在座的每一個人,都要有承擔更加重要崗位的工作能力,在張澤的引導下,全體員工在工作之餘,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和業務技能,不斷充實自已,用張澤的話來講:每一個員工都要不停地充電,不然就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就會被歷史所拋棄;另一方面,張澤注重提高員工的企業管理水平,經常組織大家學習現代企業管理知識,不斷提高員工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如何管理企業的人、財、物,尤其是如何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透過一系列的學習、提高,東江書法服務站員工的整體管理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

在這激情燃燒的歲月,三兄弟互相勉勵,不負韶華、不負青春,爭取更大的發展,咬定既定目標不放鬆。